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思考 > 

降低高致死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率探析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10-3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北,有“迤西咽喉”之称,资源禀赋优越,气候立体、生物多样、生态优良。每年5至10月,400多种野生食用菌就在楚雄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竞相生长,楚雄州享有“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等诸多美誉,野生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楚雄州一张亮丽名片。
  蘑菇中毒在中国尤其在云南是突出的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问题。为降低蘑菇中毒的危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楚雄州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防控工作机制,将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强中毒防控三者有机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社会共治,织密“责任网、监管网、宣传网、救治网”四张网,筑牢筑实蘑菇中毒“防控墙”,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做法与经验
  高位推进落实,织密责任防控网。州委、州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及蘑菇中毒防控工作,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时刻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抓实抓细野生菌中毒防控各项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各级食安委(办)积极履行综合协调、牵头抓总、督查督办职能,协调各职能部门压实工作责任、厘清事权清单,全面落实集体供餐单位、学校食堂、集贸市场、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单位,及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城市社区、施工工地、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区域防控工作责任,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领导和责任体系。
  严格监管整治,织密市场监管网。把防止误食有毒蘑菇中毒等作为全州食物中毒防控的重要任务,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和消费提示,推动食品安全工作从“事后监管”向“事前预防”转变。在每年蘑菇上市季节,各相关职能部门持续加大巡查监管力度,加强沿街集市、野生菌交易市场、野生菌收购门店等重点区域的监管,加大巡查监管的频次,专门抽调人员驻守野生菌交易市场,对进场交易的野生菌进行现场检查,一旦发现有毒野生菌,立即没收销毁。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讲解宣传、观看宣传片等,让广大经营者熟悉掌握哪些是可食用野生菌、哪些是有毒野生菌、怎样加工野生菌,与餐饮经营单位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与责任书,严把野生菌采购和加工关。明确要求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工地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等群体性聚餐严禁加工烹饪食用野生菌,禁止客户自带野生菌到餐馆加工,不让有毒蘑菇“上餐桌”。
  全覆盖宣传引导,织密宣传教育网。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的重要手段,坚持新媒体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持续推进开展进村组、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市场、进餐馆、进工地、进家庭宣传活动。将蘑菇中毒防控作为全州媒体和社会宣传的重要内容,创作《彝家兄妹教你识别野生菌》漫画、《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宣传》小视频等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拓展宣传覆盖面。通过采取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宣传,进村入户面对面宣传、一对一指导,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小手拉大手”、乡贤引导、党员带头,让群众潜移默化地认识到食用有毒蘑菇将导致的严重后果,自觉不采、不食、不买、不卖有毒蘑菇,把好野生菌中毒防控“第一道关”。积极开展蘑菇中毒科普宣传,拍摄《蘑菇中毒临床防治》宣传片、创作《蘑菇中毒分级诊疗》情景剧、制作《云南省常见毒蘑菇》科普展板,培育毒蘑菇科普宣传基地,创建毒蘑菇展示厅,集有毒野生菌标本、中毒识别救治、毒理科普和典型案例于一体,旨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开展科普教育,增强公众认知能力和防范意识。
  强化协同配合,织密应急救治网。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发现、诊断和处置,涉及患者、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等多类人员的参与。楚雄州积极构建“防治结合、上下联动”蘑菇中毒救治网络服务模式,横向包括医院、疾控和卫生行政部门三类机构,纵向包括州、县、乡、村四个级别,以达到“分层诊治、分级处理”的核心目的。通过职能划分,总体形成以楚雄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为枢纽,州疾控中心为信息和鉴定支持,县级医疗机构为节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终端功能单元的蘑菇中毒救治网络服务模式。经过实践和评估,蘑菇中毒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成效与启示
  楚雄州蘑菇中毒救治能力得到提升。为加强对野生菌中毒的基础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楚雄州2016年成立蘑菇中毒临床实验室,在全国综合医院急诊科率先开展了中毒患者蘑菇、血、尿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在实验室毒素检测能力不断提升的支撑下,实现了含鹅膏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早期明确诊断、精准治疗,中毒病房不断扩大。全州10县(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临床救治能力明显提升,每年举办专题培训会议,提高疾控人员、医务人员等中毒处置能力,促进楚雄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高致死率蘑菇中毒构成比改变,死亡率降低。据“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显示,该模式实施前(2015-2017年)全州蘑菇中毒人数累计为3174人,死亡18人;实施后(2018-2020年)中毒人数为3132人,死亡2人。高致死性蘑菇(鹅膏菌属)的中毒门诊构成比从9.36%降至2.91%;住院构成比从57.23%降至17.68%,均显著降低,住院病死率由33.7%下降至12.2%,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推广辐射范围扩大,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网络防控模式在楚雄州所有基层医院得到推广并辐射至全国,2021年《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菌中毒救治工作的通知》采纳蘑菇中毒患者危险度分层及分级诊疗策略,参与的项目《中国蘑菇中毒防控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获得202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2020年全国医院擂台赛中,楚雄州医院的《构建蘑菇救治体系守卫人民公共安全》被评为全国价值案例;2017-2023年,连续成功主办了7届“中国楚雄蘑菇中毒临床防控大会”;搭建起蘑菇中毒基础研究、生物学鉴定、临床防控等多学科交流的平台,影响力辐射全国,积极向全社会贡献蘑菇中毒救治楚雄方案。
  坚持党政同责是根本保障,各级党委、政府持续高位推进,有效推动了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地见效;坚持宣传引导是首要任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开展全覆盖宣传教育;坚持统筹协调是重要保障,充分调动各部门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坚持科学救治是重要支撑,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匹配及调整,降低高致死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及中毒死亡率。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市场监管局 张竣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