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背景下盐城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11-03

盐城作为江苏和全国的农业大市,如何抓住开展“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这一重要机遇,服务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盐城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盐城是长三角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的城市,其粮食、蔬菜、家禽、水产等16个农产品规模和产量一直稳居江苏第一。一是政策供给充足,发展势头强劲。出台加快全市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等实施意见和电子商务直播示范基地认定办法等,搭建农产品电商产销对接体系,优化“新农人”培植机制,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上半年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15.07亿元,同比增长7.8%。二是创新驱动充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产业融合发展乘数效应,探索形成“1+1+N”联合体(即一个带头主体+一个集聚中心+N家农户)模式,发挥党团组织、龙头企业等带头引导作用,释放电商基地、园区、公共服务中心等载体人、财、物、技术等的要素汇聚功能,让更多农民散户参与电商销售环节,逐步优化配置市场资源。陈甲村以“龙头企业+直播基地+中小农户”带动60多名农户成为乡村网红主播,实现土特产年销售超4亿元,贺东村以“党支部+电商服务中心+特色产业经营主体”推动85%以上的村民从事菊花产业链的工作,有机菊花亩均效益1.2万元。三是物流保障充足,配送体系完善。全市建成城西南物流园区等7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盐城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等7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大丰海港公司等17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被列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承载城市和粮食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县级农村物流中心覆盖率达100%。四是市场监管充足,品牌效应放大。形成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中国驰名商标1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6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打造盐之有味、东台大粮仓、鹤享优品等区域公共服务品牌,为农产品电商产业提供坚实的产品基础。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规模生产主体入网监管行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以来,全市通过举办民生论坛、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发现影响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不高,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比为2.44:1,低于全国2.48、全省2.78的平均水平。此外,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还不高,不同批次的农产品差异较大。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品牌效应难以维持,以亭湖创业青年种植的“亭甜冬桃”为例,通过微店销售,仅一个月50万斤冬桃销售一空,但冬桃种植需要218天,每年10月后才是上市季,如何在其他时间段持续输出品牌、保持并扩大产品热度成为“亭甜冬桃”们面临的发展难题。三是农村电商人才引进难、流失率高,在苏北农村,有一定实力的电商企业出高薪也难以吸引到专业人才,有的乡镇发展电商以团干部和志愿者为主,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建立专业团队的,由于流量对地域限制等因素影响,销售业绩上不去,专业人才也会流失。四是有的平台疑似利用优势地位,压制农村电商发展空间。有电商主体反映,有的头部平台比较强势,对农村电商限制较多;平台规则变化频繁、内容不易理解,稍有不慎就被以“违反平台规则”为由直接扣除质保金等,且申诉渠道不畅;有的平台强制绑定收取推流费且费用标准设置不合理,给商家造成资金压力,很难再让利于农等等。

农村电商发展路径探析

(一)用好用足用活示范区创建载体,厚植农村电商工作基础。发展农村电商是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任务中重要的内容,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和完善针对性强、操作性好、覆盖农产品电商全产业链的扶持、奖补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农村电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提升,加强农村电商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农村电商良好发展环境。

(二)充分挖掘农产品价值,推动从农产品“原料基地”向“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全面梳理优质农产品品类,在优势特色农产品领域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应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让本土农产品在盐种植、在盐加工,形成丰富充足的农特产品货源。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电商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突破单个企业“农业发展上行”瓶颈,推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三)突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引领,做强农产品电商品牌。用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等政策,引进农产品电商应用专业人才。加强盐城电商协会和驻盐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更多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优秀人才返乡激励机制,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和转业军人等培训力度,提升农村电商发展内生动力。提炼优秀农村电商经验做法,建立包括主播能力、农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涉及直播带货各方面的行业标准,促进供应链转型升级。

(四)加大普法力度和执法力度,及时规范平台可能存在的“限农宰农”行为。平台内经营者,作为平台管理行为的直接受众,其“冷暖”感受尤为强烈。要经常深入田头地头开展普法宣传和调查研究,多倾听、多观察,研究分析平台可能存在的涉嫌“限农宰农”行为,配合平台所在地监管部门开展规范整治。积极开展平台治理专题研究,加强对规则协议的研究分析,及时反映平台问题,争取各方力量支持,推动平台合法合规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扶农助农”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效。

徐光新 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