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11-09
欢迎关注《就市说事》
维修抽油烟机花了1500元,给空调加个制冷剂要花2000多元,各种服务进门先收“上门费”……家电维修是很多家庭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的服务,但以次充好、巧立名目乱收费、“无病”维修、“小病”大修等问题频繁出现,饱受消费者诟病。
是什么导致了家电维修乱象?怎样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一方面,维修服务外包准入门槛低。由于家电企业与外包企业之间不具有隶属关系,无法对后者进行有效约束。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外包企业往往任性而为。于是,乱加价、使用假冒伪劣配件、维修不及时、服务态度差等诸多消费痛点随之出现。家电企业应主动改变“重售出、轻售后”的现状,为消费者提供包括维修在内的优质售后服务,让服务成为品牌形象的加分项,为企业带来正向收益。
另一方面,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家电维修行业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个别服务人员利用技能壁垒与信息不对称,在维修时乱要价。家电维修行业应尽快提高从业门槛,壮大维修“正规军”,对维修人员统一管理,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
相关部门也在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和机制,整治家电维修“刺客”现象。早在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制定出台了《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日前发布《北京市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明确家电维修服务明码标价应当根据行业特点等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准确、货签对位、标识醒目,并要求家电生产企业应当为其特约维修服务网点提供家电维修服务明码标价的相关价格资料。
家电维修看似小事,对民生来说却是大事。遏制市场乱象,需要监管部门、家电企业、服务平台和相关行业协会一起行动,让服务和收费更透明,让消费者修得放心、修得安心。
□徐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