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11-30
为化解经营主体数量庞大与监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江西省南昌市优化资源配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监管对象进行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持续推进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
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制定出台《南昌市涉企信息归集共享资源目录》等文件,明确涉企信息归集内容、原则、公示方式和时间等,推动信息归集清单化、精准化。截至今年8月,全市累计归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抽查检查等经营主体信用风险信息797.86万条,平均每户经营主体归集信息10.29条。
实施信用风险分类。根据经营主体信用风险状况,科学实施分级分类,实现对经营主体精准“画像”。截至今年8月,全市共有经营主体77.58万户,其中A类经营主体29.28万户,占比37.74%;B类经营主体45.63万户,占比58.82%;C类经营主体2.23万户,占比2.87%;D类经营主体4394户,占比0.57%。
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强化分类结果运用,根据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信用风险等级不同的经营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
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监管。大力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通用+专业”监管模式,2022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南昌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规定》,建立南昌市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将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食品生产企业名录库对接,把信用信息嵌入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强化信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推动信用监管与重点领域监管深度融合。全市共有获证在产食品生产企业698家,其中A类企业644家、B类企业24家、C类企业11家、D类企业19家。
推行事前失信警示提醒。依托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发现经营主体突出信用风险,分成个案处理类、失信惩戒类和专项整治类3种类型,并及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相关部门和县(区),实现分类精准、处置到位。2023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发送信用风险提示短信28.86万条,拨打提示电话5000多通。
探索触发式柔性监管。对信用好、风险低的非重点监管行业经营主体,在登记事项、公示信息、商标使用行为等抽查检查中优先采用非现场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柔性监管方式,减少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实施部门联合惩戒。加强同相关部门在行政审批、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等方面的沟通协作,依法依规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及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2022年,因为存在违法失信记录,20家企业被取消招投标资格,15家企业被取消政府性奖励,2家企业被取消上市资格,13家企业被取消重合同守信用公示资格,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贷款融资中受到限制。
推动信用合规正向激励。将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合规建设情况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信用修复、评先评优等工作关联,鼓励各地通过部门合作、政银合作等形式,加强与有关部门和银行等机构对接,提供反映经营主体信用状况的信用信息,为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享受退税减费和金融扶持等政策提供支持。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