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12-28
西淝河,淮河北岸较大支流之一。2018年以来,位于西淝河畔的安徽省利辛县以轻纺服饰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四化”为抓手,深耕不辍,建立起拥有各类企业近500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总产值突破70亿元的产业体系,实现了轻纺服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集聚化,建立产业园区
利辛县轻纺服饰产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彼时,阚疃镇、展沟镇等地商户家家忙批发、户户搞缝纫,红火一时。后来在沿海地区产品冲击下,加上理念、技术落后,该县轻纺服饰经营户只得从事贴牌生产、内地转销等低附加值生产经营。
党的十八大以来,利辛县抓住质量强国的历史机遇,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和皖北振兴的窗口,立足县域人员密集和产业转移等实际,决定振兴轻纺服饰产业。该县成立了涵盖市场监管、经信、科技等23个部门的质量发展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方案》《轻纺服饰质量提升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2011年,利辛县投资1亿元,建设了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丝网产业城,并出台了《关于支持丝网纱门产业发展的意见》,引导丝网纱门企业30家、加工户120户和经营户20户集中入驻。
近两年来,利辛县在被评为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的起点上,又规划了吴江产业园等集聚区域,38家纺织、服装、针织类企业从长三角地区迁出落户,翰联色纺、双盈纺织、富亚纱网等本土企业也抱团发展。目前,全县共有轻纺服饰产业集中区域4处,容纳相关企业400余家,带动4万多人就业,项目集中度、企业集聚度、产业集群度名列亳州地区乃至全省前列,利辛县今年荣获“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称号。
标准化,让企业强起来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和市场发展,利辛县轻纺服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初步形成了印花、条纹、提花、胶印、烫金、绣花、涤纱等七大类产品。但轻纺服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引领,是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还是因地制宜的“另起炉灶”?县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勇于创新,既参考“他山之石”,又绝不放弃“特色引领”。
针对轻纺服饰产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利辛县不断完善市场准入、监督抽检、质量预警、缺陷产品召回等工作体系,今年4月印发《轻纺服饰产业“四个一”质量提升行动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累计开展质量技术培训10次、召开质量分析会5次,为企业解决质量和管理问题12个。“一面是降低次品率,一面是提高生产效率,一进一出,今年秋季我们就多赚了近40万元。”利辛县瑞丽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5年来,利辛县轻纺服饰类产品抽检数量从30组增加到80组,但不合格率从6.6%下降至零。全县累计制定国家(行业)标准4项、省地方标准14项、行业标准24项,拥有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7家,创建企业标准领跑者1个。
品牌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2020年,利辛县成功创建“安徽省质量强县”。县委、县政府再接再厉,提出“中原纺织城”的发展定位,着力把利辛建设成现代新型轻纺服饰产业集群和产品研发基地。2022年,利辛县结合“十四五”规划,推进实施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融合轻纺服饰产业相关的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政策,在工业园设置专门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统一受理、综合施策、回访评价等全产业链条、全经营周期的行政服务。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皖美品牌(安徽省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5家、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9家、省“专精特新”企业23家。
国际化,鼓励企业走出去
5年来,利辛县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涌现出富亚纱网、翰联色纺、伯希和等6家龙头企业、50余家规模企业和3家具有外贸资质企业,吸纳、合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产、检、销一体化,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县质量发展委员会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一方面带领企业参加广交会、服装服饰博览会等,不断加深对产业发展前沿和国际市场的了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专利保险、海外商标注册、国际专利纠纷调解等业务,支持企业通过中外展会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渠道开展外贸业务,帮助企业建立外贸专业队伍,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目前,全县17家纺织服装丝网企业年出口总额为1774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的48.5%,出口市场由东南亚国家扩展到欧洲、美洲、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陈 凯 朱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