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盲盒社交”别成盲目社交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03-07

  最近,一种名为“盲盒社交”的社交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参与者介绍,“盲盒社交”的参与者彼此均为陌生人,活动中的同伴身份未知。有参与者表示在此类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但也有组织者坦言参与活动时遇到不礼貌行为。如同盲盒一样的不确定性,成为了此类社交的特点。
  “盲盒社交”是盲盒营销的情感拓展版,以其不确定性带给人们新鲜感和惊喜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选择,有助于拓宽社交渠道。正常情况下,“盲盒社交”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社交体验。
  但是,“盲盒社交”也暗藏不确定的风险隐患。与熟人社交不同,参与“盲盒社交”的参与者互不相识,有些人甚至动机不纯、心怀鬼胎。“盲盒社交”交来的不一定都是益友,也可能是损友;带来的不一定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
  所以,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不能把“盲盒社交”当成盲目社交、冲动社交,而是应该保持必要的谨慎和理性。尤其是组织者,更应该承担更多组织管理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盲盒社交”模式下的多人捉迷藏、扔飞盘、玩游戏、聚会等活动,都具有群众性活动的属性,活动组织者应该对参与者的身份、健康状况以及场地、设施等提前了解、核实,制定安全保障预案,完善相关安全保障措施,并引导参与者对遵守活动规则、恪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底线、尊重其他参与者的权益等作出承诺。
  作为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盲盒社交”的参与者要给自己“把好关”,对相关活动信息多关注、研判。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如果感觉受到冒犯,或者有权益受到侵害的危险,应留存相关证据,及时向活动组织者反映,或者通过报警、投诉等方式求助、维权。
  当然,“盲盒社交”是一种新生事物,有自身发展规律,也有其积极意义。社会应对“盲盒社交”秉持包容审慎态度,给予适度宽容。只要各方能够多一分理性,多做规范性、安全性考量,多承担一份责任,“盲盒社交”就能真正成为安全社交、开心社交。

□李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