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04-02
“全国两会很难有独家新闻”。这是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与媒体同行现场交流时,我听到的感触较深的一句话。
今年全国两会,是我第二次作为上会记者参与采访报道,首次参与全国人大会议新闻报道。一直以来,全国两会因为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敏感性和丰富性,被中外媒体广泛关注。每年的两会时间,媒体都会吹响“战斗号角”。
上会记者,作为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的主力军,根据自身媒体职能定位、侧重方向,从不同角度对两会内容展开报道。但是随着新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完善,其角色定位也在不断调整。
比如,全国人大会议议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天会通过自身官方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矩阵进行发布,甚至推出系列全国人大代表专访。从开幕、闭幕会议,到新闻发布会、代表通道、部长通道,每一场重要活动都有电视和网络进行直播。在会议议程、内容等各方面都做到了平等开放,每一个关心全国两会的人都可以是“上会记者”。线上全国两会日益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全国两会报道是一个缩影,生动展现了媒体领域正在加速演进、不可逆转的变革,也让我思考,作为媒介,在报道全国两会时,以何为媒?
首先,是灵活。过去,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上起主导作用,负责把会议信息描绘清楚,报道路径是清晰、稳定的。在今天这个官方发布已经可以明白窥见“信息骨架”的时代,甚至媒体有时也得依靠这些权威发布信息当“二道贩子”,我们还有发挥的余地吗?战场的转移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新闻除了传递真实信息,还是生动的、有趣味的。在“信息骨架”上,进一步地勾画“新闻肌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各大媒体的融媒体记者,在跳出直播画面之外的全国两会现场非常活跃,网络上两会融媒体作品内容新颖、形式创新,花样百出、精彩纷呈,为全国两会营造了热烈浓厚的氛围。
其次,是深度。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社交化,深度报道成为稀缺品,但受众对深度报道的需求依然存在,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媒体有充足的挖掘空间。特别是在信息同质化传播的情况下,不管是从笔尖到键盘、从纸面到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形式如何转变,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仍然尤为可贵。例如,公众可以在网上看到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但是关于这个建议的形成契机、艰难过程以及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都是需要记者去进一步挖掘、归拢的。
最后,是专业。对于综合性媒体而言,同样的消息,需要能够找到传播爆点。比如,此次围绕新质生产力主题,所有媒体都在回答同一道“命题作文”,但是哪一条新闻最终能出圈、能获奖,这里面有很多需要细心琢磨的东西。就我们这份行业报来说,首先收集报道市场监管领域相关信息是基本任务,其次就是做好重大主题与市场监管工作的结合,在所有信息基本公开的情况下,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从现场应变更多地转向平时积累。报社这几年实践两会报道“集团军”作战形式,也是对当下这种变化的积极回应,充分发挥跑口记者特别是资深老记者的业务优势,共同答好全国两会报道的市场监管答卷。
总而言之,全国两会报道可能减少了所谓的“独家”新闻,但是精彩报道永远稀缺。这也是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努力的地方,众同行共勉!
□陈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