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民族团结花正开 最是鲜艳一抹“蓝”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市场监管部门助力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纪实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04-17

  浓情四月,醉美壮乡。4月1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2024年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推广季活动”拉开帷幕。万名群众身着少数民族服饰,表演《民族团结花正开》等大型歌舞节目,为游客献上一场别具民族特色的文艺“盛宴”。
  河池市有壮、汉、瑶、苗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3%。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浓郁地域文化底色,而“市场监管蓝”在其中尤为鲜明。
  今年以来,河池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化拓展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持续促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

搭建“甜蜜”经济发展桥
  今年初,广西“小砂糖橘”火爆出圈。作为广西水果主产区之一,河池市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客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金旺果合作社负责人覃政朋敏锐地嗅到商机,种植砂糖橘多年的他,有了扩建果园的念头。
  “合作社去年种植的金秋砂糖橘产量约为20万斤,大获丰收、产销两旺。我们希望进行扩建,但投资需要500多万元,资金周转有点紧张。”覃政朋回忆说。
  得知企业困难,河池市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牵线搭桥”,设立“主题银行服务点”,主动上门为合作社介绍相关政策,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让合作社快速拿到贷款。
  “这是我局减负纾困满足民需、推动民族共荣团结、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案例。”河池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韦幸力介绍,该局全面深化“政银企”合作,结合实施“育苗扶壮”工程,设立“主题银行服务点”,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银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该局持续优化监管制度,推行柔性执法,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免予处罚措施,为少数民族县区产业留足发展空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池市设立的首批2个“主题银行服务点”已先后为1127户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4.21亿元,降低融资成本743.92万元。

“标准化”守护最炫民族风
  少数民族服饰一向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池市民族服饰种类十分丰富,全市8个世居民族共有民族服饰样式与各类图案249种。
  “抬四压二、抬四压四、抬四压二……”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素娟边讲解边示范,正忙着给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学员上课。
  花竹帽,毛南语叫“顶卡花”,是毛南族人世代民间文化的标志,被誉为毛南族“族宝”。然而,花竹帽编织工序涉及二十几套复杂工艺,编织技艺很难用文字和图片记录记载,全靠老工艺匠人口口相传、示范操作,加上外来新兴服饰文化冲击,这项古老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市场监管局说是要编制《毛南族花竹帽制作技术规程》,保护和传承我们毛南族整体服饰元素不丧失、不变形,村民们都非常开心,愿意积极配合。”谈到市场监管部门组织专家到下南乡开展大量走访调研,谭素娟表示,“这是对我们毛南族文化的充分认可!”
  河池市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蓝日彪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局将标准化技术引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通过标准化手段挖掘、梳理河池多民族传统服饰的深层次内涵,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元素进行固化,先后完成了《仫佬族服饰》《南丹白裤瑶服饰》《东兰铜鼓制作技术规程》《南丹白裤瑶长席宴服务规范》等15项地方标准的制定,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提振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自信。

夯实多民族共同繁荣物质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河池市市场监局结合各民族区域特色,聚焦产业抓调研,开展了全市少数民族地区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全市少数民族地区饮用水产业振兴发展建议等29项调研课题,并制定成果转化清单63项,有效促进乡村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繁荣。
  “年初,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河池少数民族集聚地的旱藕粉产业加工易出现重金属超标等难点问题,便立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河池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科长谭晓宁向记者介绍,“我们举办了工艺质量培训班,组织专家诊断问症,破解生产技术难题,指导20余家旱藕加工企业及作坊及时更新工艺技术标准,同时排查取缔旱藕粉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户40户,引导规范生产流程、加强食品安全制度落实,实现健康繁荣发展。”
  “以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东庙村为例,2023年度,当地旱藕粉年产值已达5000多万元。”想起少数民族群众依靠特色产业致富增收的路越走越宽,谭晓宁脸上笑开了花。

□本报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