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 

无悔报缘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04-30

  如果你问我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就是打开手机App浏览当天的《中国市场监管报》。这是我与《中国市场监管报》结缘后,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

首次结缘 曝光违法行为
  我与《中国市场监管报》(原名为《中国工商报》,以下统称《中国市场监管报》)的第一次结缘是1990年,当时重庆市涪陵区工商分局龙潭工商所执法人员,依法查处了辖区某乡农经公司倒卖农膜一案。该农经公司将当地供销社经营的农膜全部收购后(当时的农膜、化肥等农资产品为供销社专营),垄断高价卖出。龙潭工商所工作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后,依法对该农资公司倒卖农膜这一行为进行了查处。该案办结后,群众拍手称快。笔者认为,该案的顺利办结,是执法人员伸张正义,敢作敢为,为群众办好事的具体体现,而且该案的依法查办,对其他乡镇农经公司的违法经营行为起到敲山震虎的警示作用。于是,笔者有了在媒体上曝光这一违法行为的想法。在得到所领导的支持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以《倒卖农膜 可耻》为题,写了一篇新闻稿寄给《中国市场监管报》。让我颇感意外,几天后稿件就在报纸上刊发了。稿件见报后,在当地引起了较大反响,原涪陵区工商分局和龙潭工商所领导均对此次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地群众看到报道后,都拍手称快。更重要的是这篇报道对周边农经公司违规买卖行为起到不小的震慑作用。

再次结缘 为好政策喝彩
  我与《中国市场监管报》的第二次结缘,缘于重庆市出台了微型企业发展政策。2010年,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对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人员从事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特色农业等五大鼓励类行业生产经营的企业,除由财政补贴2—5万元的创业补助资金外,还在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税费减免、技术培训、经营场地等方面进行定点帮扶。微企扶持政策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创业难、就业难问题。以笔者所在的龙潭镇义和村为例,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全区发展种植养殖微型企业50余家,解决就业1200余人。当地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小微企业主,不但每年可获得约1000元流转费,而且他们在微型企业上班,每月还有2000元至5000元的工资收入。
  作为重庆市微企政策的见证者和落实者,我目睹了微企政策在促进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高兴之余,我以《微企政策让重庆龙潭农民得实惠》为题写了一篇新闻稿,很快就在《中国市场监管报》上刊发。后来,笔者采写的有关微企发展文章,如《杨安容 顽强追逐绿色“中国梦”》《胡华芳 在“双创”中绽放玫瑰力量》《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陆续在《中国市场监管报》上刊发,对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师缘不断 促新闻写作
  有了两次的幸运结缘,我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深厚兴趣。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中国市场监管报》我每期必看,其中与基层市场监管工作有关的新闻稿件,还剪下来粘贴成册,作为范文精心保存。每当我局发生类似事件需要宣传报道时,我就把我的“秘笈”拿出来,依瓢画葫芦照着写。慢慢地,我采写的稿件质量越来越好,在报纸上刊发的数量逐年增加,上稿率不断提高,更增加了我写作的自信。
  后来有了QQ和微信,我通过QQ和微信与编辑老师“点对点”交流,得到编辑老师“面对面”的指导,让自己受益良多。如2016年,笔者将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办案及收集案源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整理为《对拓宽基层执法人员案源信息的思考》的研讨文章,投给当时的专题部编辑老师。稿件发出后的第二天,编辑老师以语音通话的方式,指出了我这篇稿子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基层所与区县局的执法办案范围,二是稿子思考的方向存在问题。同时,编辑老师还指出了我这篇稿子在条理上、语言表达上有所欠缺。随后,我根据编辑老师的要求将这篇文章的思考方向从“拓宽案源信息”调整为“提高案源收集能力”,将标题修改为《对提升基层执法人员案源信息收集能力的思考》,修改后的文章在当年3月31日刊发。
  2021年9月,我局扶贫干部胡华平同志突然病逝在工作现场。事件发生后,领导安排我专门到胡华平同志所在的扶贫村,采访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接受任务后,我通过对镇村干部群众和其他扶贫干部的了解,挖掘到胡华平同志大量典型事例,但当我整理完这篇稿子后,却因为字数太多而犯愁,不知道该怎样给稿子“瘦身”。我的原稿有6000多字,而且自己感觉已经是惜字如金了。是保留其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方面的内容,还是保留情感交流的描述?如果删除部分先进事迹,事迹就不是很突出;如果删除情感交流这部分,稿子又显得枯燥无味,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举棋不定之下,我通过QQ请教编辑老师。编辑老师热情地给我指点迷津,建议我在保留胡华平同志扶贫工作主要事迹的基础上,采取以情感带入的方式来开头,在介绍其先进事迹的时候,保留大量情感交流的内容,在事实交代和情感描述两方面做好结合,尽量做到有血有肉,这样才能把胡华平同志与贫困户之间的血肉联系和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终,在编辑老师“手把手”指导下,我在侧重保留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将文字压缩到1800字左右,连同初稿一起发给了编辑老师。这篇稿子以《用生命照亮山村扶贫路——追记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驻村干部胡华平》为题,在2021年9月12日的《中国市场监管报》2版刊发。欣喜之余,我将编辑老师指导我修改这篇稿子的过程整理成一篇感想,写了题为《一篇人物通讯的投稿体会》,在2021年11月24日的《中国市场监管报》4版刊发。
  这些年来,与《中国市场监管》结缘,收获的不仅仅是在报纸上刊发稿子,也不只是编辑老师对稿子的修改,还学会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事与写文章一样要严谨。数十个春夏秋冬,我与《中国市场监管报》结下不解之缘,此生无悔。

□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 文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