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07-22
写作如雕刻,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精美的雕刻作品必定在工和料方面都是最好的,工好而料次,好比大马拉小车,大材小用;料好而工次,又似牛嚼牡丹,暴殄天物,最好的雕刻作品当属好料配好工。写作同理,好素材搭配好文笔才能写出好作品。
雕刻之前,先选籽料。常言“物以稀为贵”,籽料当选绝美稀世的,错把朽木当做宝,注定结果不会好。好雕刻要巧工、独特、稀世。写作类似,写作讲求立意新颖,素材的价值在哪里?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传达会议精神,是向外界展现自身形象,还是总结经验做法供读者学习。好的作品素材要重磅、独特、有纵深感,更需要积累。
重磅,可遇不可求。这方面大媒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般地方媒体很难比肩,但这并不意味地方记者没事干,留心用心,有时也会有所收获。如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这篇文章,作者瞿凌云是《长江日报》记者,他从报告会上捕捉到常委车队比预计晚了些,于是,他深挖晚到原因。常委们身体力行“不清场、不封路”,车队跟着社会车辆一起走,他从群众最关注的角度切入新闻,当属重磅题材。消息见报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赞赏。
独特,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差异性。如2020年6月28日,全国召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2020年7月4日《中国市场监管报》2版刊发的《枞阳打好长江“十年禁渔”市场监管“组合拳”》一文,长江“十年禁渔”涉及“一江两湖七河”沿线众多县市,为何枞阳能拔得头筹,主要就是一个“快”,上有要求,下有响应。又如《黄山风景区破解食用农产品抽检难题》中,就是执法人员创新举措,在抽检时核对上游供货商营业资质和进货票据,解决了出现检测不合格时难以溯源问题。独特,再如2023年2月28日《中国市场监管报》1版刊发的《一棵树的生长“密码”——河南兰考推动泡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纪实》讲的是河南省兰考县围绕泡桐树这一特色,如何做大做强民族乐器、木制品加工产业,别的地方不一定有泡桐,但一定有当地特色的经济作物、非遗传承、特色小镇等,这些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新闻富矿。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他们的独特性,有了快、新、特。
简而言之,只有将与众不同、体现独特性的素材付诸笔端,才能写出不一样的作品,写出新意、亮点、特色。
纵深感,就是要把材料吃透,善于归纳总结之前的工作,站在历史的跨度、场景的广度、内容的深度去思考问题。具体到采写中,首先要明晰工作都是围绕重点展开的,要找出万变不离其宗的“宗”。笔者初入市场监管系统时,认为“三品一特”是工作重点,后来学习陕西省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报告,知道“三品一特”只是其中一部分,根据报告笔者逐步建立起对市场监管工作的认知框架,发现不管是上级的要求,还是单位进行的工作,都是围绕几个重点展开,时间一长回头再看干过的工作,就把重点工作串联起来,进而有了深层认识。工作报告、领导讲话是了解重点的捷径,其中展现的视野角度是培养大视野、大格局的宝藏。
积累,雕刻大家能快速构思出最适合籽料的雕刻图案,都是平时大量观赏和大量实践的结果。同理,写作者写出怎样的文章,取决于前期采访素材的多寡,素材就像将军手中的兵,如何驾驭取舍,全赖平时丰富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很多写作者想写却写不出来,首先是没想明白,更主要的是肚里没墨水、没思路,需要多学多想,“心中有丘壑”方能“下笔如有神”。笔者阅读到2023年10月17日《中国市场监管报》4版的《手中一管墨 胸中墨一桶——好文章来自记者的知识积累与灵活运用有感》文章,很有感触,欣喜之余,我反复阅读,心中回味思索。正如作者文章最后所言“慢慢积累胸中的一桶‘墨’。当你掌握了足够的‘墨水’后,再来写一篇消息或通讯,便会发现文思泉涌,如同用舀子在桶中取水一样轻松自如了。”墨水少需要多看多记,注重平时积累,只有胸中墨一桶才能笔锋如流。
雕刻最后一步是抛光,写作也要根据文章需要打磨,文章先整体成型,再精修细改,删繁就简,这样做的好处是文章有了整体感,修改时更容易看出哪块缺失哪块冗余,中心思想也更突出,不苛求一遍成稿,文章不厌百回改。最基本的词句简明通顺、段落过渡衔接、内容完整连贯、逻辑清楚严密需反复打磨,适当的妙语佳句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市场监管局 朱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