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9
灰白色的方形车间一字儿排开,幽蓝色的光伏板在绿地间熠熠生辉。鸟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宛若一座科幻基地。步入园区云中心,呈现在面前的超大型LED屏徐徐打开,代表零碳产业园区新质生产力的各类新能源产品,向到访者娓娓道来……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加速变革,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正在成为双碳赛道的主力军。这些年来,作为电能、风光资源大省,内蒙古自治区依托丰富的绿电,积极推进零碳产业园建设,正在稳健快速迈向更低碳的绿色未来。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是实现零碳园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体现在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上,为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提供支撑上。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作为自治区唯一一家省级标准化技术机构,在构建低碳零碳产业园区标准体系建设中理应勇立潮头走在前,也正当其时。”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贾双文表示。该院锚定自治区战略发展目标,在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职能优势,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首当其冲做了大量系统性工作,以标准化为支撑助推自治区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2年伊始,该院积极参与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组织专家团队多次深入零碳产业园调研座谈,积极寻求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作支持。2022年8月,由该院参与编制的全国首个《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并于当年9月7日正式实施。《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是国内绿色电力领域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标准化成果创新和突破,该标准为绿色电力核算、评价和报告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标准空白。
为扎实推进零碳产业园落地,形成可执行、可参照、可复制的规范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产学研机构,共同起草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并于2023年4月28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零碳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整体的方向性指导,包括建设原则、建设重点、园区主要系统构成、运维管理等内容。特别是对于低碳、零碳能源系统,该标准提出零碳园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应不低于80%,成为零碳产业园标准体系的支撑基础。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作组表示,内蒙古发布的这套零碳产业园系列地方标准,既确保了在基本标准化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与国际标准规范的协调一致,又充分借鉴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设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目前第一套由地方政府发布的零碳产业园系列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在零碳园区建设、绿色电力评价领域的标准空白,也使得低碳、零碳产业园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快速复制有据可依、有的放矢。
今年以来,面对全区零碳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各行业间“协同差、不畅通”、标准规范与产业发展“不同频、速度缓”、标准推广实施缺乏“系统性、互认性”等关键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再一次牵头,承担起了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低碳/零碳产业园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课题》,开展了通辽市霍林河、鄂尔多斯市棋盘井、包头市铝业园区、阿拉善盟乌里亚斯太4个低碳示范园区,鄂尔多斯蒙苏、包头达茂2个零碳示范园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用标准定义零碳产业园,实现零碳闭环的全流程管理。项目编制组组建了工作专班赴实地调研,邀请区内外双碳领域专家召开项目内容研讨会、立项协调会、标准体系研讨会和论证会,从课题可行性、必要性及构建标准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论证。
近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员召开论证会,《低碳/零碳产业园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论证。论证会指出,该标准体系是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制定的一套科学规范、规划全面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将为全国提供“内蒙古经验”。
据悉,《低碳/零碳产业园标准化管理体系》计划分3年(2024年—2026年)研制60项关键标准,明确以标准规范引领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覆盖通用基础、建设管理、运行管理、能源管理、碳足迹管理、低碳零碳评价管理6个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低碳零碳产业园区提供从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与评估的全生命周期指导。
《低碳/零碳产业园标准化管理体系》对国内外“双碳”意义重大。产业标准化可有效推动自治区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形成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经验;技术标准化有利于引导我国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创新,加快绿色零碳产业发展,在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通过标准化手段可促进我国清洁能源和制造业相关基础和前沿领域标准研制水平与国际标准兼容。
内蒙古自治区低碳零碳产业园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未来可期……
(丁晓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