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30
9月27日,作为“诚信尚俭 共享食安”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之一,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京举办第二届食品安全治理研究青年专家“新理念、新观点”交流会。来自有关部委研究机构、高校、学协会、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50余位青年专家学者与会,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就食品安全治理最新理论和政策研究成果展开广泛交流,并就近期舆情突出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的表现及处置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张中朋认为,目前保健食品原料和产品质量标准仍然供给不足,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根据原料来源制定了保健食品用原料团体标准体系,发布了1个编制通则和183个原料个论团体标准。
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王瑛瑶认为,当前,食品安全主战线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关心和谈论的很多“食品安全”,深层次是关心营养知识,或者是对新科技、新应用、新原料、新产品的不熟悉。新时期,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重要生力军的作用,筑牢食安新防线,融合营养讲好食安新需求。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永兰认为,近几年来,饮料行业正朝着产品结构优化、消费场景创新、产业技术升级等方向提质升级,同时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升级、智能化工厂建立和绿色发展转型。未来,饮料行业将会继续积极探索和创新,以满足市场对饮料更安全、更营养、更健康、更多元的需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高级标准化管理师姜星建议网络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平台经营者和平台内经营者要共同承担责任。平台经营者应设置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或依法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全流程风险监测与管理,在商家入驻、信息核验、问题处置等环节加强管理,鼓励开展商品风险监测与排查,主动实施抽样检测;强化信息公示,在商品详情页面增加产品质量合格信息、质量等级、追溯信息等内容;完善商品售后管理和争议解决制度,妥善处理投诉举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孙娟娟基于2024年7月的美国农产品和食品考察项目分享了多维观察内容,如移民城市通过都市农业解决食品沙漠问题,因地制宜选择转基因玉米或有机水稻的农业与贸易形式,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农业新布局等。当这些地区差异分别从本地供给、国际贸易、农业传承等不同角度回应农业和食品体系的各类挑战时,消费者可以改变并助力食品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角色作用和参与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李佳洁重点讨论了细胞培养肉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由于细胞培养肉生产过程与传统食品生产过程差异大,涉及诸多新型原料和工艺技术,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需要监管机构共同协作,完善法律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入市前审批评估和入市后监管机制,来应对科技进步为食品监管提出的新挑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慧晨认为,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在充分利用好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评价性抽检三个手段的前提下,可进一步贴近新业态、新食品的发展,探索利用新检测技术赋能食品抽检,发挥好食品安全抽检在排查食品安全风险、提升食品监管效能方面的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杜锐从系统性风险角度提炼出食品安全舆情的标签化、单向传播、碎片化、溢出性、输入性等关键风险特点,并从消费者权益、食品产业发展、监管成本和社会效率等方面深入剖析具体影响,对防控食品安全舆情系统性风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邵懿认为,数据是国际标准制订过程中强有力的武器,应充分利用我国多年来各部门积累的数据,在保护我国消费者健康、维护我国食品贸易利益的前提下做好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一级主任科员刁雪洋分享了餐饮外卖食品安全的具体执法案例,认为应加快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明确网络平台违法行为管辖例外的适用、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的认定等。平台经营者应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把好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资质审核的关口,而不是通过与其他民事主体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让渡其审查、登记等法定义务。监管部门应进一步通过数字化的应用,打通注册许可数据,防范伪造变造许可证件、借用冒用他人证件等无合法入网资质证明的违法行为。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宏交流了当前农产品品质评价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一是品质评价依托大数据与组学技术;二是采用风味鉴别与智能感官技术;三是关键指标基于营养科学设置。他认为农产品品质评价与食品安全治理既是内涵的融合,又是外延上的扩展,要在农产品品牌推广、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打造等各个领域扩大应用。(文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