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10-18
本报讯 近年来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随之逐年上升,虚假宣传、违规代言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时有发生。日前,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和消费者网联合发布“三品一械”(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梳理存在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调查通过舆情分析、体验调查、问卷调查三种方式相互印证补充,梳理出目前“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报告采集的消费舆情数据显示,虚假宣传问题舆情数据占比达30.50%,在所有问题中最为突出;违规广告问题舆情同样较多,占比为13.35%。
在调查问卷过程中,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有“三品一械”直播带货消费经历,主要是因为购买方便、价格便宜和受主播宣传推介影响;近八成受访者认为主播在直播间介绍“三品一械”产品会起到广告宣传效果,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网红明星主播会起到广告代言作用。在消费维权方面,受访者遇到“三品一械”直播带货问题,主要选择找主播或销售商家、直播平台、品牌或厂家解决。
针对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报告建议,参照《电子商务法》《广告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三品一械”直播带货相关法规或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主播在直播间宣传推荐“三品一械”及相关食品内容的法律属性,细化有关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营造良好网络消费环境。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形成监管合力。
同时,开展直播带货业务的平台除要对入驻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商家具备合法经营资格,还要对商家的宣传内容加强审核和管控,要设立专门的“三品一械”主播培训体系,要求主播在开播前完成相关法律法规、产品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可根据主播的直播行为、消费者反馈等信息,建立主播信用评分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扣分,严重者甚至取消其直播资格,以此激励主播自觉遵守规定。
报告提示,消费者应通过正规平台和商家购买“三品一械”产品,选购前要查看直播平台公示的商家信息,如果平台没有公示商家营业执照,尽量不要购买其商品或服务,尤其是不要听信主播诱导私下交易;不要轻信主播的产品功效宣传和承诺保证,确实存在某些疾病的患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此外,要保存好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遇到问题及时联系商家和平台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当地消协组织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