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小码”创出大作为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10-21

  它随着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上百姓餐桌,也印在商品包装上方便千家万户科学消费,还伴着出口货物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这就是商品二维码,一个当今社会随处可见、又不可或缺的商品流通“身份证”和国际贸易“通行证”。
  我国既是贸易大国,也是二维码应用的大舞台。记者从10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联合举办的“全球二维码迁移(GM2D)”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已为超过56万家企业、1900多万种商品成功发放“二代身份证”,商品二维码的社会接受度、应用普及率不断提升。
  2020年底,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提出“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旨在于2027年底在全球范围实现从一维条码向二维码的迁移升级,推动二维码应用更加高效、规范。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注重标准研发和与国际接轨工作。”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介绍,2003年该中心率先在国内启动二维码码制开发和技术标准研究,2017年《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发布。2022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与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签署三方联合声明,在浙江创建全球首个GM2D示范区。
  商品二维码作为新一代商品信息技术,不仅在全球多领域应用,还被许多国家用作一种监管手段,纳入其市场标准和准入规则中。
  我国市场监管系统多年前便率先引进二维码技术,逐步构建一套涵盖基础标准、码制标准、系统一致性标准、应用标准的标准体系框架。
  “推动商品条码从一维条码向二维码转换,实现商品数据的全面数字化、互联互通,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需要。”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李玉冰表示,通过国际统一的二维码标准,可以提升商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实现全球商品数据跨领域、跨平台的互联互通,为消费者快速、全面地获取商品信息提供数据基础,为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二维码有效提升了智慧监管能力,为市场监管、商务、海关等部门提供数据资源服务。通过二维码技术赋能新型监管方式,有关部门可以实现对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假冒伪劣商品和过期商品,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记者了解到,以食品行业为例,当前我国多地已出台一系列基于二维码的食品安全追溯政策,推动二维码应用于食品“产、运、销、购”全流程管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
  记者在杭州联华华商超市看到,一批标有浙食链(GM2D)码的芹菜被摆上货架,顾客使用手机扫码,可以方便快捷地看到芹菜的生产地、进货时间、批次、安全检验报告等信息。
  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安全质量部副经理王美蓉告诉记者,眼前这批芹菜标注的浙食链(GM2D)码,已经随着商品走过了一段长长的“旅程”。
  在芹菜原产地,采购部门提供生产日期、原产地、批次号等源头编码数据。芹菜运抵杭州后,农产品检测机构通过浙江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企业平台——“浙食链”,将抽样检测结果会同源头编码数据汇总上传,形成可视化二维码——浙食链(GM2D)码。芹菜赋码后,随即被送往商超卖场,由收货人员扫描二维码进行验货,核验无误后送往“浙食链”专区销售,印有“‘浙食链’上链用户”的二维码标签也同步上架,供消费者扫码查询。
  “GM2D助力锁定‘菜篮子’的‘最初一公里’和‘最终一公里’,建立从生产基地到物流配送,再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追溯体系。”王美蓉说,浙食链(GM2D)码不仅助力顾客实现了买卖明白、消费透明、吃得放心,还帮助企业实现了索证索票全面无纸化、食品保质期精准管理、收银台刷码结算等功能。
  “目前,浙江省在推动省内近1.7万家商超实现二维码结算的基础上,成功将其应用拓展至食品以外的领域。”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院长陆立权介绍,浙江的二维码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在赋能政府采购方面实现了“上码全贯通”,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实现了“有码可追溯”,在保障消费知情权方面实现了“扫码知全貌”。
  记者得知,二维码在浙江省各领域的有效应用,仅仅是我国各地推广应用二维码的缩影。目前,我国商品二维码使用范围已遍布各地,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重要工业、农业、物流省份的商品二维码换发量约占60%,应用面覆盖零售、食品、医药、化妆品等热门领域。

□本报记者 李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