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助企减负添活力 赋能发展增动力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10-24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对校园周边食品安全进行检查。|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检查加油站。|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检查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整治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市场监管局一站式服务窗口。|

  

编者按
  
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如何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通过引导和规范等方式,将关口前移,使广大经营主体少犯错、不犯错,合规健康发展,是市场监管部门始终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与企业和消费者紧密相连的优势,逐步摸索出一些服务经营主体、服务经济发展的好措施、好做法。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召开全区市场监管系统“体检式监管 服务型执法”工作推进会,出台《关于在全区市场监管系统推广“体检式监管 服务型执法”模式的实施意见》,决定全面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模式。本期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型执法”的做法,敬请关注。

  “体检式监管”,就是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落实“谁执法 谁普法”责任制,通过对经营主体开展合规指引、发布违法风险预警提醒等方式,提前发现、预防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中的风险隐患,指导经营主体及时改正,避免“小错”酿成“大祸”。“服务型执法”,就是在坚决守牢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在执法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监管,积极为经营主体搭建发展平台,实现监管、执法和服务有机融合。推行“体检式监管 服务型执法”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减负、为经营主体服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的重要工程之一,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将举全系统之力,确保各项政策“落得畅、贯得通、行得实”。

常态化开展“局处长走流程”活动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常态化开展“局处长走流程”“请进来听诤言 沉下去解难题”活动,多措并举解决市场监管行政审批服务领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深入企业、面向群众,业务条线全覆盖,做到“走得广”。该局开展全链条式走流程活动,局机关18个业务处室、9个业务直属事业单位立足主责主业,聚焦重点高频事项,深入企业、高校、办事窗口,累计指导解读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05次,处理各条线具体业务问题23个,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企业项目审批问题1个。
  线上线下、窗内窗外,痛点堵点全体验,做到“走得深”。该局以“群众懂不懂、流程通不通、体验好不好”为标尺,相关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以办事员身份走完窗口办事全流程,体验业务办理各环节,现场帮助办事企业、群众解决食品经营许可审批、知识产权纠纷受理、专利权质押登记办理等问题18个,全面梳理线上线下办事窗口流程不畅问题,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并实行“定期销号”。
  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办事清单全落实,做到“走得实”。该局提前完成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登记、开办餐饮店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任务。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登记办理时限分别由改革前的6个工作日、15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12个工作日内。优化完善执法办案、特种设备监管、食品经营许可申请等信息化平台,全面自查办事指引不规范、流程简化不到位等问题。目前市场监管领域121个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官网公开,惠及更多办事企业和群众。

全力打造“四专”服务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现实困难、技术短板及质量政策诉求,整合区内外技术资源,组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技术团队,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以质量服务站为重要载体,“服务零距离”为核心,在达拉特经济开发区积极开展“市场监管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行动,全力打造“四专”(“专窗”就近办、“专人”问需求、“专家”解疑惑、“专事”特殊办)服务模式,切实提升技术服务与政务服务效能。
  “专窗”就近办。建立质量服务站,负责承接、分配、解决、反馈企业的各类需求,在线受理企业基础质量业务,精准匹配技术机构、专业人才和政策法规,制定服务清单,规范办事流程。服务站建成以来,已为园区59家企业提供登记注销服务,为41家企业开展其他技术服务和政务服务。积极引导园区企业进行标准公示,累计上报204项标准,涵盖420种产品。将16家企业列入质量奖培育名单,3家企业列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名单,推荐6家企业申报第九届市长质量奖。其中,2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企业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极大增强了园区的综合实力。
  “专人”问需求。质量服务站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从“坐等办事”转变为“主动上门”,组织专人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困难,确保每半年对园区企业开展一次全覆盖的“质量问诊”。针对企业共性需求,开展集中帮扶、集中培训的“普惠式”服务;针对个性化需求,则提供“点餐式”服务。
  “专家”解疑惑。整合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技术资源,引入外部优质专家团队,建成市场监管系统内、外两份专家名录库。其中,系统内专家174人、系统外专家292人,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专家指导、现场答疑服务。目前,已为园区企业提供现场业务指导35次、专家答疑解惑服务15次。对8家企业发出信用修复提醒,指导亿得化学、蒙达发电等3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专事”特殊办。坚持“专事”专办、精准施策,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难点堵点问题。针对园区建厂较早的化工企业可能存在压力管道漏检的问题,协调4名特种设备检验专家,实地帮助9家企业查找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

推动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两个责任”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积极践行“体检式监管 服务型执法”理念,将推动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两个责任”与行风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运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全力压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基层监管责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改革。该局实施局处长联络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的决定》,结合“市场监管进园区进企业”行动,为预申报许可企业提供精准政策指导服务,帮助2家地方招商引资大型企业协调相关部门获批产业政策合规运营。落实“局处长走流程”,快速完成新增冷轧带肋钢筋、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等6种产品生产许可证网上审批流程,实现跨省通办。通过优化流程,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理审批项目,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动靠前提供“把脉式”服务,推动质量风险管控清单有效应用。该局聘请参与风险管控清单制定的区外高级质量专家,奔赴危险化学品、钢筋等生产企业,“把脉问诊”,一对一指导企业落实风险管控清单,推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深度融入企业日常质量管控体系,真正做到“服务跑在监管前、监管跑在风险前”,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全区举办风险管控清单专题培训108次,印发宣传册1.3万余册,培训企业质量管理人员4200余人次,实现质量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双提升”。
  强化事中“靶向式”执法,构建差异化监管模式。该局组织工业产品审查员对实施后置现场核查获证的10家电线电缆企业从严做好证后核查,组织各盟市局对54家告知承诺方式获证食品相关产品企业开展全覆盖例行检查,对其他类型获证企业实行“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差异化监管。聚焦国家和自治区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企业、城乡接合部小五金销售店等171户高风险经营主体,通过明察暗访、“回头看”等方式开展靶向检查,印发《关于隐患排查督查发现问题整改的通报》,将重点问题纳入自治区监督贯通平台,督促形成闭环整改。
  做好事后“康复式”回访,开展精准质量技术帮扶。该局持续开展“百家帮百企”结对服务、“质量提升巡回问诊”活动。采取专家会诊研判、定制帮扶方案、提供技术提升服务等措施,在产业集聚区召开质量问题分析会和行政约谈会,深入化肥、水泥、电线电缆、校服等生产企业一线车间、实验室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向自治区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的中小微生产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建议书,帮助其查找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技术改进措施,督促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本版文字及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