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0
一、背景介绍
古有“味同嚼蜡”,来形容食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谁能想到在21世纪的现在,居然真的有东西能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嚼蜡”,那就是近期在线上线下爆火的新型糖果——“蜡瓶糖”。
蜡瓶糖是一种新型糖果,其内部添加有果酱、糖浆,而外部则用食用蜡加模具的方式固定成各色造型。其吃法类似于口香糖,只能嚼不能吞咽,通过吸出夹心或者咀嚼至无味的方式食用,最后的外壳需要另外吐掉。针对“蜡瓶糖”的突然爆火,有网友反映该种糖果作为食品,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可言,还引起了小孩子的跟风尝试,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应该严格抵制。然而,现实却是“蜡瓶糖”在网络上继续爆火,甚至从直播间火到校园里。笔者将结合自身了解到的资料,浅析近期爆火的“蜡瓶糖”背后的原因、涉及的违法行为,以及对其的监管建议。
二、“蜡瓶糖”爆火的原因
“蜡瓶糖”爆火的背后,是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造型多样,颜色缤纷,极具诱惑力
蜡瓶糖一般会做成各种可爱的造型,且颜色五彩缤纷,完美契合小孩子的审美。加上本身是糖果的属性,自然能够吸引一大批小孩子的青睐。同时,这样高颜值的网红产品也会一定程度上吸引成年人。可以说,蜡瓶糖的受众虽然大多为青少年,但是也会涉及成年人,影响范围极广。
(二)产品新奇,表面无害,符合猎奇心理
“蜡瓶糖”属于新型糖果,且表面看来毫无危险,消费者往往会抱着“看着挺好看的,没吃过,试试呗,也没啥危险”的心理,助推“蜡瓶糖”之风越刮越烈。
(三)互联网+未成年,跟风效应最大化
新型糖果遇上互联网,传播速度几何倍增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天都会有大量新奇新颖的产品出现,只要搭配优质的宣传资源,“蜡瓶糖”的大火就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同时,“蜡瓶糖”的受众大多数是未成年人,他们大多没有辨别能力,对于流行的东西都会有一种盲目跟风心理,导致“蜡瓶糖”在校园内快速传播开来。
三、“蜡瓶糖”生产经营中可能涉及的违法行为
(一)“三无产品”以假乱真,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上有大量的“蜡瓶糖”标签中缺少生产厂家、执行标准、配料表等关键信息,导致消费者对于其成分、食品来源、质量状况无法得知,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一旦食用后出现身体不适等问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无法保障。此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可能面临相应惩罚性赔偿。
(二)“三无产品”缺少关键信息,涉嫌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标准的食品
对于预包装食品,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第六十七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二)成分或者配料表;(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四)保质期;(五)产品标准代号;(六)贮存条件;(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八)生产许可证编号;(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事项……”“三无”蜡瓶糖的标签缺少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对于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要求。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三)配料表含糊其词,涉嫌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
通过检查辖区内商超所售“蜡瓶糖”的配料表,笔者发现有的“蜡瓶糖”配料表上写有“蜡瓶糖专用蜡”,这种含糊其词的表述,不仅无法体现出配料的真实属性,也存在生产厂家以次充好的风险。目前,网上也有相关曝光,称有的商家宣传糖果外面包裹的是食用蜂蜡,而实际使用的却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蜡,导致多环芳烃超标,产生致癌风险,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一旦被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出问题,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将因涉嫌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网页宣传“纯手工”“纯天然”,涉嫌虚假宣传
“纯手工”“纯天然”“手工自制”是目前食品销售最爱使用的宣传语,一方面可以让大家觉得食品安全无害,另一方面食品也可以借此标出更高价格。消费者们追捧,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殊不知这样宣传存在法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果商品确实为纯手工制作、纯天然成分或手工自制,那么这样的宣传并不违法。然而,如果商品并非纯手工或纯天然,或者存在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那么这种宣传就可能构成虚假广告,从而违反广告法。
四、监管建议
“蜡瓶糖”作为新型的糖果类食品,在网上爆火的同时存在诸多违法风险,市场乱象频出,亟需监管部门规范其市场行为。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监管建议。
(一)完善行业标准,严格管控产品质量
无论是食品生产还是执法监管,产品的执行标准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鉴于目前产品的迅速发展,相关标准制定难以跟上时代、技术的发展,执行标准的“慢半拍”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该“缺位”。行业专家、技术先进的领头企业、技术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都应该肩负起规范市场和产品的重任,及时制定出关于“蜡瓶糖”的执行标准,明确“蜡瓶糖”的生产、销售、标签等方面的要求,稳定产品质量,减少产品安全风险。
(二)加强监管力量,严格查处违法行为
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三无”蜡瓶糖,不仅存在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而且也会影响后续该产品及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对此类现象提高警觉,通过定期抽检、专项监督检查、联合家长或其他部门检查的方式,加强对“三无”蜡瓶糖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学校周边小卖部以及网络直播的监督检查,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增加商家的违法成本,规范商家的销售行为。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入群众监督,通过宣传“三无”蜡瓶糖的危害,唤起群众的监督热情。
(三)运用科技赋能,动态监测食品安全风险
市场监管看似是“管”,但是有效率的“监”也是重中之重。新事物、新技术诞生之初,及时介入跟踪观测非常重要。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来监测“蜡瓶糖”的食品安全趋势,如社交平台关键词监测、直播平台敏感词监测等,把握“蜡瓶糖”发展趋势,提取市场对于“蜡瓶糖”的评价,预测潜在食品安全风险,提高市场监管效率。不仅仅是对“蜡瓶糖”这类新事物的监管,普通食品的监管领域都可以采用这类方式,以提高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四)坚持系统思维,灵活把握创新与监管平衡
食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能为消费者带来新的味觉体验,也会带来监管风险。理性看待“蜡瓶糖”带来的利弊,给其生产发展的空间,需要监管部门给予新事物、新技术容错的空间,做到在密切关注新事物、新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有“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包容。客观分析新事物遇到的问题,切忌矫枉过正,通过必要的监管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的风清气正,帮助新事物走上健康发展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