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守护人间烟火气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12-10

  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日三餐度年华。农贸市场作为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不仅是维系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反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窗口。
  市场虽小,却承载着民生福祉。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持续对辖区农贸市场开展提升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前,记者跟随湖里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部分农贸市场进行探访。
  记者一行走进金尚农贸市场,看到在方便群众选购的岛状布局里,分为绿色的蔬菜交易区、红色的肉类交易区、蓝色的水产品交易区。通道地面采用防水、防滑材料铺设,水产经营区域采用防水、防溅设计,以往菜市场地面污水横流、腥臭刺鼻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市场里询价声、刀与砧板的撞击声、移动支付的提示声此起彼伏,摊主忙得不可开交,一片热闹景象。
  “过去,菜市场又脏又挤,老一辈买菜全凭火眼金睛,还要杀得一手好价,年轻人更喜欢去超市或者选择网购。”前来买菜的“00后”王先生说,如今,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明亮整洁的菜市场,用实力挽回了众多年轻消费者。
  记者了解到,金尚农贸市场是湖里区第一个进行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改造历时5个月,于2019年10月完成。改造提升后的金尚市场硬件设施现代化,集中设置海水设施,设有专门区域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管理机制追溯环节健全。焕然一新的金尚农贸市场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市场也逐渐兴旺了起来,经常作为模范市场接受外地考察团参观学习交流。
  “我以前在超市上班,负责摆菜称重。这个市场开了之后,自己出来摆摊卖菜,挣得也比以前多了一些。”金尚市场蔬菜区摊主林女士告诉记者。
  湖里区同时拥有繁华的街区和老旧的城中村。记者多方面了解后发现,该区农贸市场改造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自2018年开始,湖里区市场监管局长期派人驻扎在市场升级改造现场,详细了解项目规划设计与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该局成立11个农贸市场工作专班,按照改造标准和要求,多次召开农贸市场专班研讨会,逐个分析存在的问题,杜绝改造一刀切,形成“一市场一清单”,因地制宜做实、做细、做好改造工作。
  在农贸市场全面完成改造后,该局仔细梳理监管工作难点,会同其他职能部门及属地街道在厘清职责的基础上,推动出台农贸市场及周边“一市场一专班”制度。
  如今,湖里区农贸市场不仅有“颜值”,更有“智慧大脑”。2022年,区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率先开发启用“农贸市场智慧监管系统”,以高科技守护“烟火气”,于“云端”拓展监管触角,通过智慧化手段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和各类监管信息,深入推进科技与监管融合。目前,辖区11个农贸市场均已纳入“农贸市场智慧监管系统”。该系统具有实时监控、自动抓拍、远程指挥、企业自律等功能,可实现全过程、无死角穿透式监管。
  同时,该局通过场内智慧市场平台加强食品准入管理,创新对单笔交易(可含多个品种农副产品)开展“一票一码”管理,以智能电子秤为纽带,自动产生对应单笔订单的交易小票。统一支付数据,助力食品安全追溯真正落地,突破行业数据采集的痛点。场内各摊位安装了商户电子屏,显示商户姓名、营业执照、评分星级、进货凭证、抽检情况等,消费者采购时可以一目了然。
  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重颜值”,更“强心脏”,做到了“内外兼修”。“互联网+菜篮子”的智慧型菜市场发展模式,不仅为群众带来了全新购物体验,更从搭建追溯体系、建立快检室等方面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惠民”优势不断释放,此处“烟火”更得人心。

□本报记者 陈长飞 通讯员 陈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