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跑好这场戴“面具”的“马拉松”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12-18

  在深秋的中原大地,河南郑州马拉松开赛,近4万人畅跑在天地之间。几乎同时,河南省计量院青年博士王一鸣团队,也在进行着另一场需要戴着“面具”的超长马拉松。11月14日,笔者见到风尘仆仆的王一鸣博士团队,他们脸上还依稀可见“口罩印儿”,那是过滤式防毒面具留下的印迹。

从1到34,带着“韧劲”奔跑
  “我们找了省内的校准公司,也找了外省的研究院,还没有完全解决,要不你们先试一套?”不久前,洛阳某军工单位的相关生产技术负责人找到河南省计量院力学所所长冯海盈,提出了这个请求。冯海盈明白,这是要先经过“考试”,再挑“重担”。
  原来,该军工单位在某项材料配比生产中,自动化生产线上系统数据与人工复核进出原料数据偏差较大,一直解决不了。冯海盈决定把这个“赶考”任务交给王一鸣博士带队的青年技术团队。“中!”闫迪、王子涵、白嘉诺、陈振伟等青年技术骨干们毫不犹豫地应下了。
  “多次辗转到我们手里的计量任务,一般都是难活儿、急活儿。”王一鸣坦言。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次要深入无人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对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诊断”。因为生产原材料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常是远程监控。顺利通过安全培训和专业笔试后,4个年轻人戴上过滤式防毒面具进场了。
  “第一天在车间的8个小时,眼睛熏得睁不开,噪声中彼此交流都需要喊出来。”王一鸣说。经过现场“把脉”,几乎所有的力学传感设备都需要重新进行计量标定。找到“症结”所在,王一鸣团队根据生产系统特点,定制了专属技术解决方案。他们决定连夜加工一套力学传感器辅助校准平台,啃下这块“硬骨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每一套生产系统分布着4个不可拆卸的力学传感设备,不仅要把准“脉”,还要把得精细。在技术方案经过模拟验证敲定后,团队队员们戴着“面具”8个小时便“试”了一套。经过生产线实际验证,重新标定和校准的设备准确度一下提升到了5‰。这一结果让企业技术人员从心底里认可了他们的方案和技术,34套生产系统都交给这个团队来做。

从8到120,带着“创新”奔跑
  “从以往送到实验室标准机上进行力学设备检校,转变成到生产线上进行,不仅要技术跟得上,有量得准的实力,更要勇于创新。”王一鸣说。对融入生产集成系统的力学传感设备,在生产原位开展计量检定校准,无疑是对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最有利的方式。
  在对136台力学传感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校准中,这4个年轻人对每一套力学设备都进行了连接状况检查和响应性能测试,对失准的传感器系统进行重新标定、校准和验证复核。
  为了对生产设备测试得更准,他们不仅对常用生产需要的量程进行了校准,还决定升级对设备进行全量程校准,为生产提供更高标准的技术保障。这也是多年来这些系统首次进行全量程原位在线计量校准。本着“高质与节约并重”的理念,当某一系统失准时,为减少修理更新成本,他们便“揪”出失准传感器,避免整套传感系统更新。
  不知不觉,他们就这样“跑”了120个小时。从开始的“熏眼睛”到后面“适应了”,从“声音沙哑”到“兴奋手语”,团队在没有耽误生产的前提下,提高了设备精度。他们像参加马拉松一样,以耐心和韧劲,将计量技术创新与生产同步同频,将计量数据融入材料生产中。
  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维修中的三套系统,团队表示还将继续“跑”好这场计量“马拉松”。他们没有卸下计量装备,而是出发赶往另一个产业的另一个车间的另一条生产线……

□姜 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