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管执法 > 

非现场监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好举措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12-25

欢迎关注《就市说事》

  监管人员不到现场,如何能保证市场监管的精准有效?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对企业监管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现实生活中,经营主体数量多、涉及领域广,相关执法部门监管任务繁重,采用传统监管模式费时费力,不仅消耗大量执法资源,而且可能遗漏关键的风险点。同时,各执法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必须到现场检查,容易干扰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北京市创新推行非现场监管,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在信息化时代,监管方式创新离不开数字赋能。推行非现场监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监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例如,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企业后厨环境与作业过程的全方位、智能化监管。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异常行为并立即向管理者发送预警信息,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同时,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挖掘,从中发现规律和趋势,建立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帮助监管部门实现对经营主体的分类监管,对高风险的经营主体进行重点监管,对低风险的经营主体进行宽松监管。
  现场检查少了,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非现场监管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对市场行为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不再依赖传统的巡查和检查方式,能够更加主动地预防和化解市场风险,更加精准地识别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了市场监管的水平和能力。这种模式不仅为经营主体节省了迎检时间,也提高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基层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非现场监管还可以增强经营主体规范经营意识。由于各类数据和监测信息都被及时捕捉,无形中督促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也破解了执法部门人少事多的难题。
  非现场监管是监管部门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效能的积极探索,既是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举措,也顺应了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的形势。期待各地通过数字赋能,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完善技术措施,实现高效监管,让经营主体安心搞经营、谋发展,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