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监管执法 > 

监管“增效” 企业“无感”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4-12-25

  监控显示器上实时显示各个操作间内的画面。|执法人员展示事中监管系统。

  “看,我们现在使用的事中监管系统可以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时监管。一旦发生不符合食品生产安全规范的行为,监管系统会自动识别及时固定违法证据并推送到执法人员移动执法终端进行预警,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执法。”12月2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丽华快餐西客站店,羊坊店市场监管所副所长王卉向记者演示非现场监管日常工作流程时说。
  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充分探索运用数字化方式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以科技赋能监管效能提升,将以前必须到实地开展的现场检查转变为非现场监管方式,既能精准发现风险问题,又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
  走进丽华快餐西客站店操作间内,工作人员身着洁净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有序地准备餐食。记者发现,各个操作间内均安装了全方位、无死角的AI智能摄像头,每一道工序、每一处细节都被高清监控系统细致捕捉,拍摄的画面实时汇总在店内办公室监控显示器中,并接入市场监管部门的事中监管系统。
  “以前对餐厅进行检查,需要执法人员拿着文书、带着执法记录仪,进入每一家餐厅及后厨,对经营过程和违法行为时刻进行记录。”王卉告诉记者,现在用电脑或手机登录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事中监管系统,只要点击屏幕,就能迅速掌握后厨食品加工过程,不去现场也能完成检查。
  在餐饮行业,后厨监管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非现场监管就是一把破题的钥匙。打开移动执法终端,记者看到,事中监管系统分为摄像头管理、违法报警推送、识别记录管理等板块。借助AI识别技术,系统实时智能识别餐饮工作人员口罩和厨师帽佩戴、抽烟、水池使用及老鼠活动等10项内容,24小时不间断自动精准识别,上传异常行为截图并立即预警。执法人员接收预警信息后,会对疑似违法行为进行初步判断。如果违法情节轻微,执法人员将与企业直接微信沟通,由企业自行整改;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将立刻赶往现场执法。
  如此一来,执法人员无需到达现场,就能通过系统监管餐饮企业的动态,发现异常并进行定性、督导整改、上门检查等处理。这种科技赋能的监管模式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还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
  针对全新的非现场监管方式,丽华快餐负责人牟剑表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通过摄像头远程发现问题后,会及时指导改正,我们员工的自觉性提高了,操作更规范了。”
  通过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同时,推动企业充分自律自治,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非现场监管推行半年以来,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如,北京市交通委应用多种非现场技术资源,动态监管驾驶员培训全过程,通过汇集全市80家驾培企业系统数据资源及相关部门监管数据资源、视频监控等感知体系数据资源,促进企业服务规范化、透明化,增强远程监管、动态检测、预警防控能力,打击缩减学时、“黑驾校”等违规违法行为,有效回应群众关切。
  北京海关在亦庄海关、中关村海关等对辖区企业试点远程视频查检,这种模式大幅提升了查检效率,大幅缩短货物通关时间。东城区通过打造智慧养老一体化数字平台,以智能引擎、智能计算、数据协同技术为支撑,建立了“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对养老服务实施全对象、全流程、全要素监管。
  当前,北京市已将非现场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计划到2026年度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真正发挥科技赋能监管效用,实现监管“增效”而企业“无感”。

□本报记者 李 翔/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