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新闻 > 

全域标准化:来看“开鲁模式”

——内蒙古开鲁县创建全域标准化创新示范县纪实

发布时间:2024-12-30

冬日的科尔沁平原,红椒映日,古榆披霜,在漫漫瑞雪覆盖下一派祥和安宁。

地处科尔沁平原腹地,以红干椒声名远播的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围绕以优质农畜产品加工与销售、文化旅游与社会事业等为主导的五大产业,热气腾腾,红红火火,全力开展创建全域标准化创新示范县生动实践。

image.png

县域连着城乡,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这些年来,内蒙古各地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形成了诸多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开鲁县以其独特的全域标准化“开鲁模式”,浓墨重彩书写着县域崛起的传奇,正在成为以标准引领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群星中最亮眼的一颗。

image.png

在全域标准化道路上探索全新实践路径

2023年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内蒙古以盟市、旗县为单位开展全域标准化试点”。内蒙古市场监管局制定贯彻总局意见迅速落实,并把在标准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先行一步的开鲁县,作为标准化创新示范县的“先行区”进行试点。

2024年初,内蒙古市场监管局与通辽市政府在开鲁县共同主办全区建设标准化创新示范县启动仪式,提出推动标准化深入发展,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标准全覆盖,拉开了创建标准化创新示范县的帷幕,全力打造“开鲁模式”县域样板,推进全域标准化工作全面铺开。

早在2023年,在内蒙古市场监管局指导下,内蒙古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便与开鲁县展开了以标准引领全面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院县”合作。两年来,双方目标同向,步履坚毅,共同探索“标准化+”模式,全面构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在全域标准化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生动的实践路径。

image.png

构建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特色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秘籍”。开鲁县地处蒙东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世界黄金玉米带核心区,是蒙东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作为开鲁县全域标准化创新示范县的战略合作单位,内蒙古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毕力格表示,产业建设离不开标准化,标准是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的重要支撑。依托开鲁县核心产业,双方密切合作,重点围绕玉米、红干椒、肉牛、林果、文旅五大产业,构建起黄玉米、红干椒、鸡心果、羊草、肉牛5个标准体系,打造了文化旅游、养老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政务服务4个自治区标准化试点项目,组织制定了《农用地膜回收利用技术》《古榆树保护管理规范》等13项团体标准和《开鲁地方菜》《牛肉水饺》等10项开鲁县特色美食标准,制定发布了《开鲁辣椒酱》《开鲁辣椒粉》2项“蒙”字标团体标准,围绕玉米、肉牛产业制定出《玉米芯提取麦芽糖技术规范》《牛肉酱加工技术规程》等7项企业标准。

为了挖掘县域文旅资源优势,还编制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开鲁剪纸》《古榆树保护管理规范》《开鲁县旅游线路指南》3项团体标准,打造了“红色麦新”“绿色开鲁”的“双核心”品牌,全县规划文旅景区景点67处,康养文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22个。

“一座崭新的县城,一套崭新的机制,一系列顶层设计,一整套符合开鲁实际、结构科学的标准体系,新质生产力的加持、赋能,开鲁县域经济的发展势头会更加强劲。”开鲁县委书记王凤森说。

image.png

夯实品牌竞争力变“卖产品”为“卖品牌”

打造标准品牌,探索新领域创建路径,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在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品牌建设上的深入探索,使得“开鲁红干椒”成功取得了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多项认证,公用品牌市场价值19.64亿元,年产17.5亿公斤,线上线下年交易量超过1.5亿公斤。在标准化引领下,“西辽河畔天工开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注册商标十大类,创建了“开鲁鸡心果”“草原五福猪”等系列子品牌18个。“草原牛王”获得“蒙”字标品牌认证。开鲁县多款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动国际市场持续升温。

数据显示,2024年在专业化、标准化引领下,开鲁鸡心果产量达8000万斤,实现产值2亿元。玉米标准化种植面积为280万亩。全县肉牛存栏24.5万头,规模以上养殖场276个,标准化养殖比例达到43%。红干椒平均亩产534.61公斤,亩效益提高到3500元,15家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出口新加坡、韩国、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量3亿斤以上。

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融互促

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融互促。开鲁县与内蒙古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合作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开鲁县标准化创新示范数字服务”技术标准创新平台,通过该平台可查询相关企业类型、社会信用代码、商品条码、商品执行标准等信息。

为了更好开展标准化技术攻关,开鲁县与中国农科院团队开展“院士科技包县”行动;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士团队成立了“院士团队创新工作站”,开展了标准化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鸡心果团队创建了“特色苹果试验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科尔沁牛”科技团队开展了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行动。

国字头+院士团队,分量可想而知。这些都足以看出,在标准化这个最前沿的科技领域,双方谋划得很深。

做好全域标准化示范的“探路者”

新近,开鲁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洋带队再赴内蒙古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就下一步标准化创新示范工作进行深度探讨。“开鲁县将推动以标准化手段撬动‘标准开鲁’升级为2.0版本,推动‘标准开鲁’与国际接轨,成为‘开鲁标准’!并切实发挥好试点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努力为全区创建全域标准化示范县提供‘开鲁经验’。”刘洋发言信心十足。

“内蒙古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将全力以赴,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标准化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持续为开鲁县全域标准化创新示范县建设,输出更多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有标贯标,无标制标’,摸索出可供全区复制的全域标准化‘开鲁模式’。”毕力格发言掷地有声。

在标准化发展的道路上,开鲁县一直在做“探路者”,将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融入工业、农牧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全领域,成为县域标准化建设的典范,以“开鲁模式”生动诠释了标准化如何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神奇魔力。

开鲁县在标准引领下,正演绎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