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3
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加,应运而生的一项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两个责任”依托“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平台”来呈现辖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整体情况及属地包保干部的督导情况,所以平台的准确性和使用需求尤为重要。
2023年起,“两个责任”进入常态化运行,平台功能也逐步更新。结合监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前期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更好地落实“两个责任”,实现终端发力末端见效,现就关于完善“平台”的举措谈一些个人建议。
增加多项功能
(一)增加数据“导出”功能。结合监管部门日常工作来看,“平台”主要使用者除包保干部外,是各个市场监管所和负责统筹协调的工作人员,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横向交叉,需要相互配合。目前我区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7000多家,包保干部600余名,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数量共计4000余人,这些企业主体和个人信息相对比较具体,需要统计平台中某一类相关数据时,由于平台不具备数据“导出”功能,这些信息就需要逐个手工查询。以我区为例:如果要统计辖区所有属于“小餐饮”类别的企业主体,完成筛选之后显示“小餐饮”类别的企业主体有1500余户,每一户企业涉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主体名称”“住所”等14个必填项,若将这14项企业信息全部录入一个新统计表中,最少需要30秒,1500余户企业全部录完需要1名工作人员不间断录入12小时以上,如果增加数据“导出”功能,几分钟即可完成,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增加其他信息类别的“筛选”功能
“两个责任”后续工作要求会随着其他工作的开展,延伸至
食品安全工作各个环节。平台中数据庞大、分类细致,不仅涉及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还有校园食堂、食品生产总监和食品安全员等多个需要筛选的信息类别,假如因工作需要,需统计校园食堂包保干部的相关信息,因目前系统不支持这样的合并筛选,只能逐个手工翻阅查询,耗时费力。如果可以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实际需要,设置多个项目合并的筛选功能,便能够快速了解辖区校园食堂数量及包保干部姓名,方便后续工作开展。
拓宽修改权限
结合前期包保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都会涉及证照过期这一情况,有部分企业主体选择在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到期后,以“备案卡”的方式接续。那么在平台中,就需要属地食安办及时对企业主体信息进行维护,即只需变更“企业主体类别”即可。但是,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中“企业主体类别”这一必填项目前是不允许修改的,属地食安办只能以“新增企业主体”来解决这一问题,而“新增”的这一户企业主体就需要包保干部重新确认、督导。“原企业主体信息”能否删除还需查看是否匹配过包保干部、包保干部督导情况再做决定。如果平台允许对企业主体信息进行一定的修改,那么在企业主体信息出现变更时,属地食安办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维护信息,便不需要包保干部后续再次确认。
完善容错机制
目前,企业整改问题是否完成,是由属地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在“企业是否完成整改”选项中点选“是”或“否”来反馈的。由于选项间隔相近且字形相似,出现“手滑”点选失误的情况难免发生,但在平台中已无法更改结果,而平台的计算机制会将这一“失误”计算到本季度的督导整改率中,致使督导整改率无法提升,即使包保干部重新督导也无法改变结果。这让许多监管工作人员在操作平台时压力较大,反复查看点选情况,耗时耗力。平台的本质是反映辖区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情况,事实上,企业主体已完成整改,如果发现点选失误了,还能有一次订正的机会,也能够反映辖区真实的整改情况。
相关信息同步化
有些辖区企业主体数量多、变化快,为保障平台数据准确,监管工作人员需要对有变化的主体进行一系列调整:签订并重新上传承诺书、责任清单、明确新任包保干部信息开通账号、分配包保主体、修改主体状态等。对企业主体数量多的辖区,很难快速完成相关信息的变更,如果能够在将承诺书和责任清单这类纸质文件改成电子签订的同时,与此包保干部的包保主体数量进行“关联”,做到为此包保干部每分配一家企业主体且确认后,这家企业主体就自动出现在责任清单中,这样既能够保证相关数据准确及时,还能够优化操作流程。此外,在“信息备案”一栏中可以查询某包保干部上传了“三张清单加一张承诺书”,但在“包保干部详情”页面的“历史信息”中,却显示包保干部没有上传,如果在督导检查时使用不同方法查询包保干部“三张清单加一张承诺书”的上传情况,很容易造成误会,影响平台的权威性,因此,强化数据间的统一关联尤为重要。
2024年年中,随着优化属地管理责任工作机制的出台,督导方式和督导流程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包保督导工作质效。如果平台能够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多角度、多层面优化,就能进一步为包保督导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包保督导工作更加专业高效。
□北京市延庆区市场监管局 尤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