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1-03
年终岁尾,影院里一部接着一部的新片争先恐后地登上贺岁档舞台。在主打欢乐喜庆的氛围中,有一部作品却显得有点特别——《小小的我》。影片从一位脑瘫患者刘春和的视角出发,记录了他二十岁高考毕业后暑期的普通生活。在传统观念里,脑瘫往往被简单地与智力低下画等号,这部电影却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了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是一部剧情片,更是一部纪录片。
影片没有意味深长的铺垫,也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只是把所有汹涌剧烈的感情都隐藏在平静自然的日常生活中。春和就像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努力考大学,梦想做一名老师。可以想象,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过程中,他付出的艰辛比常人多出很多,但他从未放弃。影片并没有刻意放大角色的苦难,而是用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与角色共情,感受着春和的喜怒哀乐,以及他的成长进步。
妈妈对春和的爱,充满了复杂和矛盾。在妈妈眼里,春和似乎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希望儿子成长,却又常用自己的意愿绑架儿子的选择;她将春和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但又很难从思维上和情感上分开;她对春和的保护欲很强,却常常忽略他的真正需求。
而外婆的存在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妈妈复杂爱的阴影部分。外婆性格怪异,是一个乐观的小老太。她把春和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对待,从不把他当作特殊的“弱者”,总是大大咧咧地告诉别人“刘春和只是脑瘫,并不是傻子”。她积极地参与春和的生活——为春和过生日,邀请大家一起庆祝;陪春和去各种应聘;虽然晕车但始终坐在后座陪春和练车;在老年合唱团缺鼓手时,毫不犹豫地推荐春和……这种态度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接纳是尊重春和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一个完全正常的成年人的存在,而不是因为身体的缺陷就特殊对待。
故事主题引发我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春和洗澡池旁边的无障碍设施,春和驾驶的配有手刹的教练车,春和床上方的拉环……这些细腻而真实的细节,无不体现出影片的用心和用意。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在公交车上,春和主动给一对母子让座,孩子的笑灿烂纯真,而母亲却略显回避;在培训机构,春和拿着优异的成绩去上试讲课,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培训机构的老师却因为他脑瘫而婉拒了他;咖啡厅老板给了春和一个工作的机会,背后却有着减税和做公益宣传的利益考量……这一幕幕,将社会上对特殊群体的偏见暴露无遗。
正如春和所说:“我在人群里,跟各种各样的目光撞上过,有怜悯我的,有恐惧我的,也有厌恶我的,可很少会有一种眼神是敢于直视我,拿我当自己人的,除了我身旁的这群老人。当我看见他们不会手机支付,也不会身份验证的时候,我有一种找到同类人的心安……”所以,他在退休老人合唱团里找到了归属感。这些老人和春和在互相温暖的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特殊群体与正常群体和谐相处的可能性。“苔花从不自惭形秽,而是凭一己之力,活出了不输牡丹的尊严”。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尊重不是怜悯,而是理解与平视。
故事背后蕴含着对生命、梦想和幸福的深刻定义。
春和在试课时,提到了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觉得这是他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所有脑瘫患者的鼓舞——再小的个体,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都有着自己独特而灿烂的价值。
“即便命运将我推离正轨,我也会以独特的方式绽放光彩”。春和在电影中展现出的勇敢尤其让人动容。其实,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勇敢——他会尝试牵起所喜欢的女孩的手;他敢报考师范专业,实现自己的老师梦;他敢去课堂上试讲,甚至敢去咖啡店应聘,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自己的各种才艺。正是春和的勇敢,他才可以冲破身心的枷锁,如破土的苔花,一层一层挣扎束缚,最终触碰阳光,完成灿烂绽放。
对春和来说,这个暑假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他过了自己的20岁生日;讲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学会了打架子鼓,并且结识了一帮老年朋友;有了怦然心动却无疾而终的初恋……电影通过对这些或大或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缺乏社交、常遭受社会不公、被家人束缚的春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坚强、乐观、才华横溢、闪闪发光的少年。
影片的结局,是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春和开着车和外婆走向山野,寓意着春和同外婆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和广阔的世界。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脑瘫少年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所有人的故事。“每一个梦想都有光辉的舞台”,《小小的我》不仅仅代表刘春和一个人,也代表着在角落里的弱势人群。
这部电影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于特殊群体理解与尊重的大门,因为关于幸福的意义里,应该有我们每一个人。
□马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