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小正大”方法采写新闻的一次尝试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1-06

  《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管行为 增量政策为企业“松绑减负”》(见本报2024年12月20日4版)刊发后,受到广泛好评。很多同行说,这篇新闻在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第十一次专题学习的两天后刊发,真是抓到了点子上。其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笔者就思考如何用小事件体现国家改革、体现国家经济发展这个大主题,利用“小正大”方法采写新闻,所以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准备这方面的素材。
  “小正大”是笔者重点关注的一个新闻采写方法。据笔者统计,历年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获奖作品中,都有一篇或几篇“小正大”作品,用“小正大”方法采写新闻,成了各媒体记者尤其是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以外的媒体记者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一个捷径、一个重要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在平时的新闻实践中,一些琐碎小事看似没什么新闻价值,仔细考量往往也包含着一些闪光的思想、深刻的道理,注重以小见大,彰显正能量,同样能够在新闻采写中大有作为。笔者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发现有一类作品获奖频率极高,就是所谓的“小正大”作品。
  新闻采写“小正大”,过去从来没有人提过,这是笔者个人的“创造发明”。什么是“小正大”?小,指的是新闻作品从小角度、小事情、小切口入手写。正,就是要有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政治方向、以正面宣传为主,体现正能量。大,就是新闻作品要有大情怀,反映大时代,表现大主题,有重大新闻价值。“小正大”和我们平时说的“以小见大”差不多,只是增加了一个“正”字,要求更高,含义也更丰富。
  比如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舍弃八亿收入,换来鸥翔水美》(《大众日报》2021年3月15日一版)。该稿件只有977字,写的是东平湖从挖砂采砂破坏生态到停止一切采砂行为,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变化,是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是典型的“小正大”作品。小,从挖砂采砂到退砂还湖这个小事;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大主题。东平湖的变化,折射出当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该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至名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笔者对全会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就是想从全会精神里找到大主题,尤其是看到全会《决定》里提出的“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等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与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有关系,引起笔者特别关注。
  2024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股市楼市承压,部分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预期走弱,海内外忧虑情绪有所蔓延。关键节点、关键时刻,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释放出稳住经济发展大局、延续长期向好大势的强烈信号。这次会议前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集中发布一揽子增量政策。尤其是把“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作为重点,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又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吻合,促使我下决心写这个题目,用“小正大”作品体现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同一时期,市场监管总局又发布了《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规范》,提出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服务型执法模式,明确执法活动“八严禁”“十不得”禁止性规定,为我即将采写的稿件提供了素材。
  我开始从基层找“小”——小单位、小故事、小事情、小细节,既能够体现正能量,又能反映党中央稳住经济发展大局这个大主题。经过深入了解、查阅资料,最终选择了4个地方作为这篇稿件“小”的典型——黑龙江省北安市跨部门综合监管、北京市通州区建立“无事不扰”企业清单、天津市津南区做到预防为主、上海市青浦区推行包容审慎监管。
  正在这篇稿件形成轮廓的时候,2024年12月16日,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第十一次专题学习。李强总理说:“现在一些领域和地方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存在。”他指出,要从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又是同一个主题。这次专题学习促使我抓紧动笔把稿件写出来。
  三天后的2024年12月19日,消息《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管行为 增量政策为企业“松绑减负”》配发编后在《中国市场监管报》和新媒体刊发。这是笔者利用“小正大”方法采写新闻的一次尝试。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