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警惕食品中的非法添加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1-22

  大家在直播或购物平台应该经常刷到各类网红产品,虽然名称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有神奇功效,堪称“灵药”,比如减肥、降压、治痛风等等,天花乱坠、非常诱人。春节临近,即将迎来一波消费热潮,作为一名聪明的消费者,一定要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先听听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讲述这些“灵药”背后看不到的猫腻和风险,再下单也不迟。

普法小课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第七十三条规定,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所有赤裸裸地宣传快速减肥、降压、壮阳等的产品背后,往往都存在非法添加药品或化学物质的违法行为。有消费者投诉称,在网上购买某减肥果冻食用后10天内瘦了18斤,但出现头疼、心悸等不良反应。随后,执法人员在该果冻中检出违禁药品“西布曲明”。西布曲明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的药物,曾被用于减肥药,但因会增加严重心脑血管风险于2010年被禁用。

消费者如何避雷
  总体来看,宣称减肥、壮阳、治痛风、三降(降糖、降压、降脂)类的食品是非法添加的重灾区。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巧克力、酵素、代用茶等透明度较低的食品载体较易成为非法添加的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买到这些问题食品呢?如果相关产品有以下特点,消费者就要当心了:
  一是评价都说这个食品效果好,或者买家特意上传身材或体重明显变化的图片;二是商家宣传食品是院士、专家或权威研究机构研发的,突出某功效食品成分是天然草本、纯植物来源等;三是如果发现产品有“普通版”“加强版”等不同规格,并且暗示效果差异,或是有赠品让搭配食用,那这个产品和赠品就可能有风险;四是商家不是让你通过平台正规下单,而是通过客服操作、添加微信、陌生链接等方式下单;五是有些食品包装会标注“本产品由某某保险公司承保”等字眼,让消费者觉得产品更有保障,但这个标注和产品质量并不画等号。

特别提醒
  如果您已经购买了该类产品,千万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防止小朋友误食。如果已经食用且有身体不适,那就要赶紧停止食用,及时就医,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提供线索。也提醒从事电商、微商的朋友,不要盲目销售、代理这些有风险的食品,以免得不偿失。
  最后,大家要对那些看似美好的“灵药”保持警惕之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信谣、不传谣、不走捷径,让食品非法添加无所遁形。

□余晓琴 莫海红 宋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