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1-22
本报讯 (记者李秋菊)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召开的“筑牢电子计价秤监管制度墙 解决人民群众身边‘关键小事’”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计量司副司长刘洪彬针对新发布的JJF 2184—2025《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和JJG 1204—2025《电子计价秤检定规程(试行)》两项计量技术规范进行了解答。
去年以来,有媒体曝光一些不法商家缺斤短两、计量作弊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市场监管总局深入开展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完善电子计价秤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近期发布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这两项电子计价秤计量技术规范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刘洪彬介绍,我国对计量器具实施强制管理主要通过型式批准和强制检定两种手段实现。型式批准是计量器具在批量投产前的一种型式确认,其核心环节就是型式评价,即确定计量器具型式是否符合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法制管理要求对样机所进行的技术评价。《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就是进行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的技术依据。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在用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而开展的技术活动,《电子计价秤检定规程(试行)》是进行电子计价秤强制检定的技术依据。
此次发布的两项计量技术规范针对电子计价秤生产、维修、检定、使用等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完善了电子计价秤防作弊技术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提出“开壳锁机、授权解锁”的技术要求,明确要求当电子计价秤的外壳被打开时,应启动自锁功能,解锁只能由被授权人员采用高保密性动态密码方式实现,从而阻断电子计价秤拆开机壳后实施作弊的路径。
二是提出“唯一性信息核查”的技术要求,要求生产企业出厂的每台电子计价秤应具有唯一性身份信息(包括生产码信息、维修码信息等),解决电子计价秤产品真伪鉴别难题,从而实现电子计价秤制造和维修信息可追溯。
三是提出“三码一封”的技术要求,即对生产码、维修码、检定码和铅封作出统一要求,实现对电子计价秤生产、销售、维修、使用、检定等关键环节信息规范和安全防护。检定人员在检定前要核查“三码一封”,只有在完整有效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后续检定工作。
四是优化现有计量检定项目和要求,提升基层计量检定工作效率。检定规程简化合并了部分检定项目,提出快速检定合格判定方法,同时鼓励采用智能化辅助装置代替人工实现检定过程砝码的自动加卸载。
据悉,《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将于2026年1月实施,《电子计价秤检定规程(试行)》将于2027年1月实施。
双管齐下解决“关键小事”
电子计价秤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对电子计价秤的计量监督管理,特别是对集贸市场等电子计价秤使用重点场所的监管,对确保贸易公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监管总局在综合整治过程中,注重采取系统治理措施,从制度规范上推动形成全社会监管合力。近期发布的《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此次公布的两项电子计价秤计量技术规范,正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密集出台,正是解决人民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是严查计量违法行为的实际行动,一方面是出台制度规范保障,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打击使用作弊秤、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经营主体计量行为,提升计量器具质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