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维权 > 

中消协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出炉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2-14

  本报讯 (记者 郑晓可)2025年春节,我国消费市场迎来开门红。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并于2月11日发布《2025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消费者吐槽主要集中于餐饮消费、文化娱乐、电商网购、文旅出行等方面。在9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18896039条,日均约210万条。
  监测期间,有关“餐饮消费”负面信息共566531条,占吐槽类信息的39.03%,日均信息量6.3万条。2月5日达到峰值,为7.7万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外出聚餐增多,餐饮需求旺盛,容易出现价格争议、食品安全、服务纠纷等问题。
  有关“文化娱乐”负面信息共362638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4.98%,日均4万条。2月5日达到峰值,为5万条。春节期间,观影、游园等文娱活动频繁,票务问题增多,价格上涨再次引发吐槽。
  电商网购负面信息共215264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4.83%,日均2.4万条。2月3日为峰值,达3.1万条。线上购物需求旺盛,国补政策更是推升了家电等产品的消费热度,但一些优惠规则不够清晰影响了消费者购物体验,春节快递配送投诉也有所增长。
  “文旅出行”类负面信息共201770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3.90%,日均2.5万条,2月2日、5日出现两个高峰。从大年初二开始消费者纷纷外出游玩,票务问题、游客滞留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出行体验。
  报告指出,2025年春节假期消费维权舆情总体平稳。以年夜饭为代表的春节餐饮消费之外,旅游、出行、观影不断衍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消费场景愈发多元,消费需求扩量提质,新消费业态盛行带来更多挑战。一是市场调节不足,定价偏向供给侧。逢节必涨是供需矛盾下的正常现象,但在供需矛盾之下,市场调节能力不足,消费者缺乏有效的议价能力,只能被动接受。二是服务标准模糊,硬件缩水侵害隐性权益。文娱、旅游等行业缺乏对应有效的服务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管理措施,使得消费者在后续维权时缺乏依据。三是信任危机凸显,新型“骗局”扰乱消费市场。春节期间,电商领域信任危机凸显,虚假发货、优惠政策隐蔽条款、骗取补贴等乱象让不少消费者“闹心”,商家营销行为有待规范。平台对优惠规则不透明的设计方式,同样加剧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不信任感。
  为此,中消协提出以下建议:强化AI赋能,建立智慧监管体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着力构建“未诉先办”“防患未然”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着力提高消费维权能力,拓展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网络,建立推广消费纠纷快速处置通道,派驻流动巡查员,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升级消费服务,各地相关部门发布消费提示时,还可通过自媒体政务平台发布“消费风险地图”,实时更新景区人流、餐饮投诉热点区域等信息,做好风险明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