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4
长江上游,乌蒙山区腹地,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正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赢故事。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和中蜂养殖 “十四五” 国家重点课题试点县,屏山依托两项创新性地方标准 ——《山区中蜂福利化饲养技术规范》(DB 5115/T 134-2024)和《山区中蜂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DB 5115/T 135-2024),让中华蜜蜂在标准化的 “福利” 中安居乐业,让自然馈赠的甜蜜产业绽放新活力。
标准化解锁产业痛点
长期以来,传统中蜂养殖模式因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蜜蜂福利与产品品质,导致蜂蜜 “质低价低” 恶性循环。屏山虽坐拥四季蜜源优势,却面临养殖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等桎梏。两项标准的出台,直击产业痛点,以 “福利化饲养” 和 “成熟蜂蜜生产” 为核心,构建起从蜜蜂生存到产品加工的全链条规范。
福利化饲养 —— 让蜜蜂 “体面生活”。《山区中蜂福利化饲养技术规范》首次将“动物福利”理念融入中蜂养殖,提出环境、营养、健康、天性四大福利维度。例如,蜂场选址需远离污染源,半径3公里内要有2种以上主要蜜源植物;饲料需经灭菌处理,缺蜜期补饲蜜水浓度严格限定;通过物理防治替代化学药物,减少蜜蜂应激;采用多箱体饲养,保障蜂群繁殖与生产空间分离。
成熟蜂蜜生产 —— 从“水蜜”到“黄金蜜”。《山区中蜂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以“全封盖蜜脾”为核心指标,明确蜂蜜波美度需达42度以上(含水率≤19%)。通过设置生产区与繁殖区、控制蜂王产卵周期、规范采收流程等技术,确保蜂蜜自然酿造成熟。初加工环节采用80目粗滤+ 120目精滤工艺,既保留活性成分,又提升产品纯度。
标准化应用激活产业链
标准发布后,通过 “培训 + 示范 + 政策” 三措并举,推动技术落地生根。
从“经验养蜂”到“科学养蜂”。举办公益培训20余场,覆盖蜂农500余人次,结合“现场观摩+实操指导”,推广继箱饲养、福利化饲喂等技术。例如,在新市镇蜂场,蜂农李师傅通过 “巢箱 + 浅继箱” 模式,实现繁殖与生产分离,蜂蜜产量提升30%,售价从25元/斤跃升至40元/斤。
打造 “甜蜜样板”。建成10个标准化示范蜂场,推行 “蜂场环境可视化、生产流程透明化”。在清平彝族乡示范基地,蜂箱间距、巢门方向均按标准设置,配合智能温湿度监测设备,蜂群抗病率提高40%,农药中毒事故归零。
标准化成为 “增收密码”。将标准化实施纳入乡村振兴建设,对达标蜂场给予每群50元补贴。数据显示,2024年屏山成熟蜂蜜产量同比增长60%,优质蜜占比达85%,带动蜂农人均增收 1.2万元。
生态与经济的 “甜蜜共振”
标准化不仅让蜜蜂更健康,更让产业焕发生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蜜蜂成“生态哨兵”。通过福利化饲养,蜂群抗病力增强,化学药物使用量下降70%。蜜蜂授粉助力当地荔枝、砂仁等作物增产20%,五倍子等中药材品质提升,形成 “蜜源植物种植 — 蜜蜂授粉—生态改善”良性循环。
品质溢价打开市场。2024 年屏山成熟蜂蜜均价较普通蜜高出 60%-100%(如枇杷蜜从50元/斤涨至100元/斤),产品远销浙江、上海等地。2025 年,“屏山蜂蜜”品牌估值突破2亿元,带动旅游、加工等关联产业增收超 5000万元。
小蜜蜂托起大民生。标准化养殖吸纳脱贫户就业300余人,人均年务工收入超2万元。蜂农观念从“追花夺蜜”转向“生态守护”,养蜂合作社与药企合作开发蜂蜡唇膏、蜂胶牙膏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标准化引领未来
当前,屏山正以两项标准为基础,推动“中蜂 +”产业融合: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蜂蜜活性成分研究,开发功能性食品;建设中蜂文化体验园,打造 “观蜂采蜜 + 科普教育” 旅游线路;探索区块链溯源系统,让每一滴蜂蜜都有 “数字身份证”和甜蜜事业的 “标准密码”。
标准化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让蜜蜂诗意栖息的 “生态契约”,是助农增收的 “黄金法则”。两项地方标准的实施,不仅重塑了中蜂产业的价值逻辑,更诠释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当标准化成为产业基因,当蜜蜂福利融入自然法则,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宜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