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3-27
近年来,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通过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革提升产业服务能力,赋能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于优化企业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样本,深入剖析县域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
改革实践:从“经验”到“样板”的跃迁
会昌县以“数字大脑”公共服务平台为枢纽,运用“图-云-网”技术,推动产业园区向全链条智能服务升级。其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完善企业端,实现企业生产数字化、可视化。通过搭建数字化仿真系统,企业可模拟生产场景,实现生产可视化、简易化。制定数字化智造方案,装配智能安环巡检机器人,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厂区重点区域进行自动巡检,实现危险事故快速响应。
优化产业端,实现产业转型安全化、绿色化。绘制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和延链结构调整。搭建数字化氟氯平衡模型,对氟盐新材料产业上中下游重点要素进行数字化构建,引导企业之间达成生产匹配和发展共识。搭建产业数据中台系统,收集归纳并分析园区企业数据,提示生产环节风险点,实现实时分析、预警、处置。
聚焦园区端,实现园区管理智能化、直观化。建立管理台账,统筹检测危化品、环保及园区能耗等数据,实现生产、安全和环保一体化管理。梳理全国氟盐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根据园区基础及产业链,明确招商重点方向。建设园区数字孪生平台,将多个系统接入其中,开发50多个功能模块,实现了企业和园区操作、管理集中化。
转型阵痛:三大短板亟待突破
当前,会昌县在加快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数字化改革中也存在工作短板和实践误区,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企业数字化转型内在动力不足。部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存在偏差,企业“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等问题仍然存在。有的企业因顾虑信息泄露问题,对于数据开放共享比较谨慎。此外,缺少配套的奖补、激励政策,没有做到各层级“激励相容”。
企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要素不完备。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组织变革和人才培育,部分企业由于未清晰认知自身发展阶段与战略规划,在转型模式、路径、举措等方面存在误区。同时,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进行较为全面的技术变革,而部分企业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复合型数字化技术人才匮乏,也为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挑战。
数据潜在价值未能深度释放。尚未完全形成“数据驱动”的发展理念,单纯把业务线上化作为目标,数据资源未被有效利用。在数字化工作中追求“面子”,部分企业只关注图表和看板的炫酷效果,将数据可视化尤其是“数据看板”视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成果,这样的数据可视化效果对企业业务的促进作用有限。
破局之道:构建县域数字化转型新生态
会昌县的探索为同类地区提供了三点启示:
建平台强示范,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建立多方联动推进机制,构建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实现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总结推广数字化转型的优秀案例和应用场景解决方案,树立典型企业,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育人才强合作,提供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建立数字化技术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数字化技术人才。聚焦县域产业,开展全周期数字化转型服务,减少企业转型升级的资金投入,降低企业顾虑。
优体系强整合,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建立专门的数字化中台系统,汇聚企业内外部、产业链上下游、跨产业链数据资源,促进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释放。建立数据共享服务机制,促进数据融合,保障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效率。
□汪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