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02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大地被滋润得生机勃勃。在这温暖的季节里,春笋纷纷破土而出,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意味着,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地区一年一度的油焖笋烤制季开始了。
作为奉化本地传承多年的传统产业,油焖笋不仅承载着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更是乡镇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据统计,2024年,奉化油焖笋不断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年产值达数亿元,成功打造出一张极具影响力的奉化特色农产品金名片。
立标破茧,老产业焕新踏上亿元赛道
在奉化,传统的油焖笋制作工艺饱含匠心,需用农家土灶慢烤8小时以上,再装入玻璃瓶进行高温杀菌处理后保存。曾经,油焖笋多为家庭自食或亲友间馈赠,凭借独特的美味与下饭特性,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备受青睐的地方特色美食。
然而,早些年奉化油焖笋生产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具有SC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依照罐头标准生产油焖笋,而食品小作坊因政策限制,不能生产罐头食品,标准缺失阻碍了油焖笋产业迈向规模化。
为打破这一困局,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奉化区竹笋专业技术协会、奉化区佰荣标准化研究院,于2021年底发布并实施《瓶装、袋装油焖笋》团体标准。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小作坊无标可依的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沐阳食品小作坊负责人吴正全感慨地说:“有了团体标准,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到产品检验、包装贮存,都有了明确规范。如今,我们生产的油焖笋品质更优、销路更广了。”
指导合规,小竹笋持证叩响电商之门
奉化油焖笋大多由食品小作坊加工制作,早期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或亲友口碑宣传销售。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销售渠道拓展至淘宝、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经营风险。
“部分油焖笋存在食品标签缺失或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在菜市场和个人商店售卖的往往缺少生产日期、执行标准等关键信息,而在网上销售的也存在非主观故意的一些可能涉嫌虚假宣传的词语,极易引发职业举报人投诉。”奉化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监管科副科长阮勤燕表示。
针对这一情况,奉化区市场监管局多次组织油焖笋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开展生产经营合规培训,在食品安全、加工操作规范、产品标签设计、网页宣传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助力企业规避风险,拓宽销售渠道。
为推动产业升级,引导油焖笋加工小作坊向“精特美”方向发展,奉化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条件、规范生产流程,鼓励企业引入5S和量化达标等先进管理模式,建设“阳光工厂”,推广应用“浙食链”,实现产品从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全流程溯源管理。
服务靠前,全链条助农抢占“鲜”机
前不久,奉化区岳林街道明化村的一位油焖笋经营户计划在生产旺季前完成小作坊场地建设、手续审批、包装印刷等工作。时间紧迫,正当其焦头烂额之际,奉化区市场监管局岳林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短短几天,便协助经营者完成图纸绘制、装修指导、包装设计及食品安全合规指导等一系列工作,助力其顺利赶上生产旺季,将奉化油焖笋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向全国市场。
“过去,我做的油焖笋只送不卖。今年,在家人鼓励下尝试网上销售。为帮我们赶上销售旺季,市场监管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悉心指导规范经营,真是帮了大忙!”经营者陈先生对市场监管部门的高效服务赞不绝口。
从土灶柴火的传统制作,到“浙食链”赋能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奉化油焖笋独特的咸鲜味里,凝聚着市场监管人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他们以“监管为民”的理念,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奉化油焖笋产业蓬勃发展。
□孙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