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09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社会关切、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正在迈向“全过程控制”新阶段。
《意见》第十七条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和社会监督。科技手段如何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效?社会监督在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中有何必要性?近日,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委员、北京金和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栾润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关键是什么?
答: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网络订餐单位,关键在线上。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传统“政府主导、单向监管”模式逐渐暴露出监管力量不足、风险响应滞后等短板。而线上监管恰恰能弥补这项不足,实现由“人防为主”到“技防优先”全天候、不间断管控的转变,切实提高精准执法的准度、精细监管的深度。
《意见》出台,聚焦百姓关心关切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这是自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鼓励餐饮服务提供者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主动向消费者公开加工制作过程,接受社会监督以来的再要求再强调,必将以智慧监管为抓手,切实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问:对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有何可行性建议?监督责任如何体现?
答: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正融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持续赋能食品安全治理效能提升。我们自2017年至今持续以技术化解决方案配合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标准化工作,积累了将食品安全监管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经验。
结合实践经验,个人认为,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有三个关键点。首先,作为网络订餐平台的经营者和食品生产者,要增强其合规意识,按照《意见》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深化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切实保障网络销售食品安全。
其次,向科技要方案、畅通政策落地。目前部分互联网平台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明厨亮灶”“阳光厨房”等探索实践,通过为餐饮商家提供硬件设备、安全费用补贴以及平台引流倾斜等系列支持措施,鼓励餐饮商家以后厨直播的方式,在平台上展示食品加工过程,为消费者提供清晰可靠的饮食参考,取得了较好成效。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意见》要求深化推广落地。
最后,以防控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为重点,以推进智慧监管赋能为抓手,稳妥有序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是守护百姓“舌尖安全”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技术落地并不能自动解决问题,食品安全需要监管部门常抓不懈,更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监督,激发社会共治合力。呼吁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的过程中,监管部门利用AI技术分析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预警的同时,加大相关举措宣传力度,鼓励消费者通过手机登录相关平台进行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明厨亮灶”只有真开放、真共治才能取得食品安全治理真实效。个别网络订餐平台挂“互联网+明厨亮灶”之名,但没有互联网之实,只对部分人开放查看权限,这种行为显然不可取。只有让新政策新要求落到实处,才能让“互联网+明厨亮灶”真正发挥作用,避免手段“失灵”“放水”。
问:对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有何建议?答:网络订餐的盛行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不少消费者也有点外卖就像“开盲盒”,品质得不到保证的顾虑。其中颇具典型性的代表就是无堂食外卖。由于不需要线下客流,无堂食外卖的选址相对偏僻、隐蔽“看不见”,且后厨卫生不透明、食材来源难追溯。《意见》要求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是人民至上的体现,也是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再要求、再加压。但单靠监管力量强化安全风险管控显然“独木难支”。无堂食外卖安全显然离不开多方共管,包括外卖小哥取餐时进行现场监督,监管者实行线下线上一体化监督检查,地方网络餐饮行业协会搭建桥梁纽带,消费者亲测监督等。
守护外卖食品安全,无人能置身事外。而“互联网+明厨亮灶”手段的介入,也将为无堂食外卖“可视化”再添保障。此举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激励外卖门店敞开后厨,也借助正向能量积极释放“鲶鱼效应”,让真正敢于透底的餐饮商家获得回报,推动无堂食外卖门店良币驱逐劣币。
□本报记者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