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10
个体工商户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就业、保民生、促创新的重要力量。去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以贯彻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为契机,聚焦个体工商户全生命周期需求,通过政策创新、精准帮扶、金融支持、数字化转型等多元化举措,推动个体工商户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准入退出环境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深化改革为抓手,通过简化流程、数字赋能、服务集成,持续提升个体工商户准入退出便利度,为发展注入活力。
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批助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典型经验。浙江省率先推进“证照一体化”改革,将食品经营、烟草零售等10项许可纳入“一件事”联办,材料压减77%,办理时限压缩80%,全年惠及个体工商户超过20万户。江苏省打造“一网通办”省级政务平台,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实现“掌上办”“无纸化”,电子营业执照下载率达86%,应用于61个政务商务场景,累计调用量超1.43亿次。河南省创新“智能登记”模式,实现个体工商户设立“零干预、零跑腿”,全年新设个体工商户57.5万户,企业占比提升至25.39%,创历史新高。北京市出台《支持个体工商户转企发展若干措施》,提出18条创新举措,涵盖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商标权益延续等,助力个体工商户平稳转型。广东省发布《经营主体环境提升行动方案》,推出“四个一批”18条措施,从法治保障、公平竞争、融资支持等维度优化个体工商户发展生态。上海市修订《经营主体住所登记管理办法》,推行住所标准化核验,简化证明材料,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实现“掌上办”“零跑腿”。
针对个体工商户“注销难”问题,多地推行简易注销、证照联销等创新模式。山东省构建“普通注销+简易注销+强制注销+一屏注销+证照并销”五位一体退出机制,全年注销经营主体95.87万户,同比增长37.25%。湖北省上线“一站注销”平台,整合税务、社保等10个部门业务,注销办理环节由5个压减至1个,材料精简40%,全年办理“一件事”注销 9.8万件。四川省推行“云迁移”服务,打通川渝数据通道,跨省迁移仅需向迁入地提交申请,全年办理“无感落户”3.3万户,破解“多头跑”难题。青海省建立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服务体系,推动开办、变更、注销等业务“一网通办”,全年为7.64万户经营主体节省相关费用200余万元。
各地利用数字赋能,助力个体工商户发展。广东省在全国首创“经营范围自主公示”,可在线勾选特色经营项目并实时公示,538户经营主体通过“一码展示”提升品牌辨识度。福建省开发“闽政通App”个体工商户专区,上线设立登记、社保开户等24项高频服务,推动“指尖办”覆盖率达90%以上。
实施精准帮扶,构建分型分类培育机制
针对个体工商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各地探索分型分类管理模式,提供差异化、靶向式服务。
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均已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工作,以经营规模、营收水平等指标为基础,将个体工商户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河南省联合14部门制定分型标准,认定生存型328.91万户、成长型23.56万户、发展型8.98万户,建立“一户一档”精准帮扶机制。山东省依托税务、社保大数据完成分型456.5万户,其中生存型361.9万户、成长型68.9万户,并认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6440户,举办产品推介会120场。湖北省开发“荆楚个体通”小程序,集成政策查询、融资对接等功能,注册用户达14万户,协调解决用工、场地等问题1.28万个。福建省开发省级分型分类培育平台,将541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数据库,结合区域特色认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892户,开展产品巡展192场。
各地以“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为契机,集中破解发展难题。浙江省开展“大企帮小店”行动,引导278家龙头企业与1.18万户个体工商户结对,提供技术、管理支持,推动融入产业链。四川省举办“万人进万企”活动,走访个体工商户16.8万户,发放贷款457亿元,解决用工、物流等诉求1.28万件。江苏省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小微贷”“苏科贷”等产品,全年为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6076.57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居全国前列。山东省举办“金秋线上招聘会”,组织1.8万户经营主体发布岗位15万个,同步开展技能培训3.78万人次,缓解用工难问题。
推动“个转企”升级,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经营主体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制度创新降成本。浙江省允许“个转企”保留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成立日期,2024年完成转型2.99万户,比上年增长109.17%。河南省出台《支持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登记为企业实施意见》,保留原字号、行政许可,全年转型4455户,兑现奖励资金1.48亿元。辽宁省在全国首创“直接变更登记”模式,实现“五项权益延续”(成立日期、字号、行业、统一代码、许可资质),1448户个体工商户“无缝升级”为企业。
梯度培育强支撑。山东省建立“个转企”培育库,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伙伴育苗”计划,全年授信4434户、放款12.7亿元。湖北省开设“个转企”专栏宣传典型案例,全年转型2.4万户,其中80%升级为有限责任公司,户均营收增长35%。
强化后续扶持。陕西省在西安市试点“个转企”奖励政策,对转型企业给予最高5万元补贴,带动全省2800余户个体工商户升级。浙江省建立“个转企”培育库,动态跟踪2.99万户转型企业,联合金融机构推出“转型贷”产品,授信额度超100亿元。广东省开展“星火贷”普惠金融项目,为65万户个体工商户发放优惠贷款2500亿元,重点支持设备更新、门店升级。
深化金融协同,破解融资难题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构建“信用+金融”赋能模式,拓宽个体工商户融资渠道。
专属产品精准滴灌。浙江省创新“信用智评”融资模式,归集纳税、社保等数据构建信用画像,全年为3.7万户个体工商户发放信用贷款250.9亿元。四川省推出“名特优新贷”,联合银行开发40余款产品,全年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5346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2个百分点。广东省实施“星火贷”项目,联合14家银行推出29款定制产品,全年发放贷款2500亿元,惠及65万户个体工商户,贷款利率低至3.85%。江苏省上线“苏服通”融资平台,发布银行产品327项,全年发放贷款671.9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0%。安徽省联合7部门开展“贷动小生意”专项行动,推出“名特优新贷”,全年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5046.8亿元。
数字平台提升质效。江苏省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归集市场监管、税务数据22亿条,上线“一键授信”功能,全年为16.3万户放款457亿元。贵州省开发“毕惠贷”线上平台,实现“扫码申请、智能风控”,全年为7138户个体工商户放款17.8亿元,不良率仅0.5%。内蒙古建立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模型,推出“个体蒙信贷”,为1.59万户个体工商户授信54.62亿元,推动信用“变现”。贵州省搭建“毕惠贷”数字平台,归集税务、市场监管数据,全年为7138户个体工商户放款17.8亿元,不良率控制在0.5%以内。
□本报记者 王国明
编后
个体工商户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稳就业、促创新、保民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为纲领,通过制度创新、精准帮扶、金融协同等多元举措,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本期报道系统梳理了各地在优化准入退出环境、构建分型分类培育机制、推动“个转企”升级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政策红利与基层智慧的深度融合。
当前,个体工商户发展仍面临抗风险能力弱、融资渠道有限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效应,深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精准度,推动个体工商户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跃迁。同时,应注重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激发其品牌化、专业化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微观基础。市场监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必将为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