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 

身入心到 内外兼修 求实问效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14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新闻工作的本质就是调查研究。对于新华社和新华人来说,调查研究意味着什么?新华社社长傅华给出明确答案:调查研究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是新华社的核心竞争力和看家本领,是全体新华人的“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

新闻工作者越接地气、越有底气
  调查研究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基础和纽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走好群众路线,既要“身入”,更要“心到”。
  身入,就是身临其境、身体力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去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真正向下扎根,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到群众中间与群众打成一片。“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脚力越深、成果越实。
  心到,就是“捧着一颗心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跟人民群众不仅面对面,还要心连心,真心实意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主动拜人民群众为师,让他们打开话匣子、说出真心话,进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有记者前辈说过,看一个记者是不是“富”记者,评价标准之一就是他手机里有多少基层群众的联系方式。很多采访的突破点,都是靠基层采访得来的。
  在河北正定的一次调研期间,我和同事围绕文物保护、文旅融合、生态治理、基层民生等主题深入采访,一边重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的调研路,到留下他足迹的地方现场感受,一边从文字记录中寻找线索,除了研读《习近平在正定》《知之深爱之切》等书籍,还去县志办借来《正定县志》《正定史源》翻看。
  采访中,一开始接触地方相关部门干部,总觉得很多话题没有聊透,找不到满意的报道点。后来我们找到几位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才逐渐打开了思路。再接着,通过跟一线文旅工作者和居住在正定的外国人聊天,打开话匣子以后,才真正收获了“冒着热气”的一手素材,让我对写出合格的稿子有了信心。
  为了搞清楚正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我先后三次去了正定博物馆、两次去了正定古城,每次都有新发现和新感受。当我们正遗憾没有采访到身体不适的正定文物保护专家,却在文物保管所采访时偶然得知,前几天给我们讲解的文保所副所长正是老专家的女儿,可谓“跑”出来的“歪打正着”。
  在走访正定镇东柏棠村的时候,一些基层干部群众有所保留,我和同事坚持去到信教村民居住的社区,碰巧遇到一对信教的老人刚骑车回家,通过聊家常和帮忙推车拉近了关系以后,他们同意我们到家里参观,并说出了自己家的信教故事。
  这些采访中的小事,让我体会到,“四力”中的脚力和眼力,不仅意味着能跑,还要跑对地方找对人。哪怕是经常去的一个地方,只要抱着好奇心,总会发现新亮点、交到新朋友,掌握更多细节。脚力越深成果越实,只要真正沉下去,就会带着收获浮上来。

调查研究既要“知内”也要“知外”
  新时代的调查研究,需要我们更好把握“两个大局”,不断拓宽格局视野,坚持“在最高峰眺望”“从源头处饮水”的同时,注重“在大棋局中落子”,时刻胸怀大局、心怀天下,立足国情世情抓调研、立足国之大者抓调研。
  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堵点之一,就是供需不平衡。我们对外发布的信息是不是海外受众想知道的,我们讲的故事能不能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我们提供的新闻服务有没有满足海外媒体机构等各类用户的需求,我们传播的方式、渠道有没有跟上媒介前沿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声音能传多远、传多广、传多久。
  造成对外供需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内不深、知外不够。要么没有调研清楚哪些国内情况“能提供”,哪些海外需求“要满足”,要么没有找准供需两头的交汇点,无法实现精准传播。
  知内,要求我们提高站位、摸清“家底”,吃透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精神,掌握各地区各领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权威信源拿到第一手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等方面,不断挖掘鲜活故事、精彩场景、生动话语,持续积累更新适合对外传播的案例库、数据库、语料库。
  知外,要求我们开阔视野、掌握“外情”,加强国际问题和区域国别研究,逐个国家进行穿透、逐个领域专题分析、逐个群体开展画像,做足“一国一策”“一域一策”“一群一策”的功课,既“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又认识到内外有别、外外有别,研究海外信息需求,分析受众喜好,在精准画像基础上增加有效供给,搞清楚和谁说话、说什么话、用什么方式说话。比如,面对外媒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新华社记者深入一线实地走访工厂车间,采访经济学专家从学理角度解构西方抹黑逻辑,采写了《警惕“产能过剩”成为西方“遏华”新词》《“产能过剩”不符合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实情——来自产业一线的观察》等一批调研稿件,并播发英文《新华评论:美国缘何反复炒作“产能过剩论”?》等深度稿件,报道被路透社、美联社、彭博社、日经亚洲评论网等近300家媒体转引,调研得来的事实和观点有理有力反击了西方杂音。
  无论是知内还是知外,不能“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只有多做田野调查,才能全面深入准确掌握国情、社情、民情、世情,更好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调查研究要致力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抓住问题导向这个“牛鼻子”。
  有没有做好调查研究,要看是否反映真情况、直陈真问题、提出真见解,这关乎能不能发挥好新华社喉舌、耳目、智库作用。
  1978年,新华社记者冯森龄前往延安进行为期42天的调查研究,到汽车站、旅馆、饭店记录,去农民社员家串门访谈,采写的《延安调查》真实全面介绍了改革开放初期延安的真实状况,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推动作用。
  调研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发现多个问题时,需要学会“抓住纲绳撒网”,抓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举一纲而万目张。
  调研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找“意中有、语中无”的选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作为记者,更不能“一调了之、只调不研”“蜻蜓点水、先入为主”。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更加注重实效,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才能为国家发展改革各项工作提供更多“源头活水”、良方良策。

调查研究任何时候都是“硬通货”
  当前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推荐算法等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新闻采编流程、传播机制带来改变,也对新闻从业者的价值观、事业观产生冲击。
  新闻报道常常是“快消品”“易碎品”,但专业水准的调查研究永远不会过时,是“稀缺品”,更是“必需品”,是信息市场上的“硬通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做的“难而正确的事”。
  不管时代怎么变、技术如何新,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始终是最重要的。能被人记住、直抵人心的作品,大多是“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人情味”的,是靠调查研究才能得来的。
  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的好传统和一项基本功,更是我们新闻队伍建设乃至整个新闻工作的生命线,离开了调查研究,我们的新闻就会失去光彩,就没有了生命力,指导性、思想性、战斗性也会丧失。
  翻开新华社90多年历史,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已经融入新华社记者的血液和骨髓中。一代代新华名家,都是从调查研究中成长起来,一篇篇新华名作,皆因深入调查研究才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当好新时代的“笔杆子”,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至关重要,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深、实、细、准、效”五字诀,不断提高报道水平。
  “深”就是走深一步、想深一层,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穿透性,走到火热的实践中去,潜入深水抓“活鱼”。
  “实”就是实事求是、聚焦问题,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贴近性,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
  “细”就是解剖典型、以小见大,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敏锐性,提高见微知著、滴水见太阳的洞察力。
  “准”就是摸准情况、一语中的,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专业性,通过知识浓度的积累提高对事件定性的能力。
  “效”就是行之有效、推动实际,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实效性,始终以能不能把问题反映好作为衡量标准。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作为青年记者,调查研究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只有持之以恒、守正创新,才能让调查研究“传家宝”不断焕发新活力。

□汤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