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17
“吃谷”“晒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商场开起了一家家“谷子店”,客流爆满;多只“谷子经济”概念股走强……“谷子经济”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
所谓“谷子”,源自英语单词“Goods”,即“商品”的意思,主要指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偶像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购买“谷子”也被称为“吃谷”。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3089亿元,展现出惊人的增长韧性。然而,繁荣背后暗流涌动。价格虚高成为首要问题:限量版手办被炒至12万元天价,二手平台上高价“藏品”交易屡见不鲜,部分商家利用“饥饿营销”制造稀缺假象,诱导非理性消费。当“谷子”从情感载体异化为攀比工具,当“晒谷”演变为社交压力,“为热爱买单”被资本裹挟,年轻人极易陷入“为消费而消费”的怪圈。
更令人担忧的是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省下午餐费凑钱“吃谷”,甚至为集齐全套不惜借贷,而私域交易中的代购诈骗、拼团跑路等乱象,让维权难上加难。此外,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低质盗版产品泛滥,侵蚀IP价值与消费者信任。面对这一新兴业态,政策层面积极引导。针对非理性消费风险,《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要求公示抽取概率,从制度层面筑牢“防火墙”。北京发布《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培育“情绪消费”新增长点。这些举措在肯定“情绪消费”价值的同时,也为市场划定健康发展的边界。
要让“谷子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需多方协同:政府应借鉴盲盒监管经验,定好价格规矩,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消费;企业需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责任,以多元产品满足差异化需求,拒绝透支行业信任的短期炒作;学校、家长和社会需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认清“热爱”与“攀比”。通过法治监管、内容升级和消费引导三管齐下,推动市场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繁荣,让“谷圈”回归分享热爱的初心。正如集卡、盲盒收藏热潮,“吃谷”是新时代年轻一代的文化表达方式。“谷子经济”千亿市场繁荣的背后,理性消费不能“缺席”。唯有让消费回归情感本质,让产业扎根文化创新,繁荣才能持久,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徐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