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链”风正劲 踏浪前行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23

  近年来,辽宁省市场监管局锚定产业升级目标,协同发改、工信等部门,深入推进质量强链工作。从工业机器人的精密操控,到压缩机的震撼轰鸣;从石化产业的精密炼化,到氢能产业的绿色脉动,辽宁在16个重点产业链上展开了一场质量变革攻坚战。2024年8月,辽宁在全国质量强链经验交流现场推进会上分享的“辽宁方案”引发广泛关注,7个项目入围全国质量强链百个重点项目;同年12月,时任辽宁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更是为这场质量强链行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织密质量网络 筑牢产业升级根基
  走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工业重载移动机器人正精准执行复杂指令。“这套检验检测体系就像机器人的‘体检中心’。”新松质量技术部负责人自豪地介绍,“通过参与编制《工业重载移动机器人性能要求及其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我们建立起整机检验检测体系,关键环节内控标准提升后,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这正是辽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全省6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宛如产业版图上的“服务驿站”。在抚顺,石蜡产业链企业只需轻点“抚顺检”“链上抚顺”线上平台,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服务便“一键直达”。“以前送检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线上就能预约,还能得到技术指导。”某石蜡企业负责人感慨道。依托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打造的20个卓越质量管理创新推广平台,更成为先进经验的“播种机”。卓越质量管理助力产业提升大会上,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思维碰撞,让质量管理的“金点子”在产业链上生根发芽。
  石化产业链新建的辽东湾新区石化与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检测服务站,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链主”企业华锦集团凭借卓越的质量管理,捧回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金奖。“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底气。”华锦集团质量管理部经理如是说。

突破技术瓶颈 点燃创新驱动引擎
  在沈鼓集团的生产车间,一台台大国重器整装待发。“过去高端轴承、控制系统长期依赖进口,就像被卡住了脖子。”沈鼓集团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回忆道,“现在,政企协同推进重大装备研制,我们成功研制出首套40万吨硅氧烷深加工项目配套热解气压缩机机组,主导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达60%以上,高端装置产品直接替代进口价值数百亿美元。”谈及这些突破,该负责人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在氢能产业领域,大连洺源科技的空气侧无加湿技术,成功替代了长期被国外垄断的膜加湿器。“应用到大连公交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后,加湿故障导致的停运次数减少80%。”大连洺源科技技术人员兴奋地说,“国产化部件批量化生产,成本降低了50%以上,这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全省累计绘制28张质量图谱,开展583项质量技术攻关,解决788个质量技术问题。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坚,都是辽宁在质量强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

释放发展效能 绘就品牌经济蓝图
  “我们的自产微晶蜡首次出口巴西、意大利,靠的就是高于国际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抚顺石化的销售人员满脸骄傲。随着质量强链工作的推进,辽宁省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品牌竞争力与整体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2024年,辽宁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4.35,连续参与评价的企业品牌价值同比增长5.47%。
  丹东仪器仪表品牌价值72.23亿元,较2017年增长39倍;盘锦河蟹品牌价值达432.91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12%;辽宁上药好护士荣获第十届辽宁省省长质量奖……一个个响亮的品牌,成为辽宁产业的闪亮名片。
  经济效益方面,质量强链实施以来,撬动企业投入8.7亿元,带动产值511亿元,链上企业累计节约成本超1亿元。葫芦岛正业花生2024年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6%,格兰登堡预计增长35%;橡胶密封制品产业链产品质量合格率从95%提升至98.6%,产值增长6.1%,税收增长4.2%……这些亮眼的数据,是辽宁质量强链工作最有力的证明。
  从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关键技术的突破;从成果转化的落地,到品牌价值的提升,辽宁在质量强链的征程中,用智慧和汗水绘就了一幅产业升级的壮丽画卷。未来,辽宁将继续深化质量强链战略,向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奋勇前行。

□肖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