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25
近日,四川省华蓥市华蓥山经开区怡田科技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加工产品,争春提速抢订单。图为员工在巡护智能生产线。□邱海鹰/摄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长期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正在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成为民营企业参与竞争的“保护盾”、创新突围的“金钥匙”、拔节生长的“加速器”。
政策筑基: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高地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保护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收益,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2024年,作为我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惩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形成统一、高效、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此外,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环境,从根本上破除企业不愿创新、不敢创新的障碍,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吃下“定心丸”。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对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的保护。依法认定财产权属,加强对民营经济主体的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保护民营企业创新创造。完善算法、商业方法、文化创意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则,促进新经济新业态健康发展。
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持续严厉打击商标攀附、仿冒搭车等恶意囤积和恶意抢注行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品牌利益和市场形象。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加大赔偿力度。推动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呼吁,民营企业要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以独有的技术赢得市场,无论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商业秘密,都需要进行全方位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建议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梯度扶持体系,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2025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原始创新保护力度。
2025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贯彻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重点举措清单》,提出包括建立健全13项制度法规、部署开展9大行动、实施8项活动、深化4项试点等37条重点举措,开展“守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第三届“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能力提升服务月”活动,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实践赋能:激活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蛇年春晚上火爆出圈的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DeepSeek、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带来的话题热度不减……这些成果持续释放着强大的影响力,而它们背后,正是我国民营企业凭借一项项科技创新成就书写的奋进篇章。
与此同时,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持续发力,一系列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举措落地见效,转化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5670.7万户,是2012年民营企业数量的5.2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42万多家,占比由62.4%扩大至9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大幅提升,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民营企业正在加快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驱动型,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这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前沿技术突破、重大技术攻关方面表现出色,如通信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涌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随着新一轮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边界不断模糊、研究链条不断缩短,创新前沿由科研院所向产业转移。
为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我国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努力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更好环境,让每一份创新成果都得到尊重,让每一家民营企业都能在公平的赛道上竞逐未来。
2024年5月16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召开全省知识产权领域民营企业座谈会,面对面倾听企业呼声、了解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参会代表围绕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人才培育、专利授权、维权援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诉求。
针对很多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地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搭建平台,帮助有需要的企业对接银行,利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为民营企业发展引来“金融活水”。
2024年,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目前,已有超1.7万家企业参与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已遴选近700家民营企业参加。
在公共服务方面,各地充分发挥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作用,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综合服务。例如,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出台即时响应机制,主动对接服务以“杭州六小龙”企业为代表的初创型民营企业,在专利预审、商标预警、专利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快重要创新成果专利布局,助力相关企业创新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介绍,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7.2万件,其中涉及民营企业3.7万件,占比51.4%。知识产权领域“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海外护航:筑起民营企业国际竞争“护城河”
随着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面临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专利权人遭遇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比例为2.4%,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比例达7.4%。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体系,已在29个省(区、市)支持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71家、产业分中心4家,向民营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风险。2024年累计为各类企业提供指导服务886次,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41.5亿元。
有关部门持续完善海外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337调查”、跨境电商诉讼、商标恶意抢注等纠纷的预警监测,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的及时性、主动性和精准性。
江苏某光伏企业在拓展美国市场时,遭遇竞争对手发起“337调查”。在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江苏分中心的协助下,该企业迅速组建专业律师团队,分析涉案专利的稳定性,并发现对方专利存在明显瑕疵。最终,企业通过无效宣告程序成功击破对方专利壁垒,不仅迫使原告撤诉,还达成交叉许可协议,保住了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江苏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商标在印度尼西亚遭到境外主体抢注,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接到案件线索后,迅速联系涉案企业,24小时内邀请业内知名专家给出专业建议,帮助企业及时提出异议申请,化解商标抢注危机。
字节跳动TikTok成功阻击美国商标恶意诉讼,比亚迪在澳大利亚赢得电机专利战,华为在英国5G标准必要专利案获关键胜利,药明生物在瑞士赢得生物药专利纠纷……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取得胜利。
《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将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完善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工作流程,由政府牵头指导,并引入多方专业人员参与。这将有效改善民营企业在诉讼中的被动局面,显著提升企业应诉的信心和积极性,为民营企业海外维权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保护效能持续提升、国际合作纵深推进,民营企业必将迸发更大的活力,推动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李 春 陆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