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产权 > 

强化全要素支撑 激发全链条活力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25

上图为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知识产权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连续五年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2022年至2024年连续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加快构建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质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巩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1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4.45件,有效商标注册量42.4万件,累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8项、银奖9项。

坚持高位推进,不断构建完善政策体系
  合肥市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安徽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际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整体部署谋划。将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地检查考核和营商环境考核,健全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月调度、季评价、年考核”推进机制,有序推进落实。
  出台并持续优化《合肥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7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高价值专利培育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2024年共兑现知识产权保护专项经费9000余万元。灵活运用“高质量发展常态政策+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政策+助企纾困短期政策”协同机制,近三年知识产权政策资金投入3.6亿元,有效引导市场要素向知识产权集聚。
  以专章形式将知识产权纳入《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率先启动全省首部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于2024年7月颁布施行《合肥市保护与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先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合肥市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二十条》《关于建立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行政、司法、仲裁对接机制的意见》《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管理办法》等指引性文件,有力推动知识产权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突出多元保护,加快打造全面保护格局
  完善集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共治于一体的协同保护机制。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技术调查官制度、信用分类监管建设等多项省局试点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查处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案件562件。
  在全国率先成立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委员会,创新构建推行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简案速裁+繁案精审+难案会审”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24年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结案44件,行政调解司法确认20件。
  完善社会监督共治,实现13个县(市)区、开发区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站全覆盖,办理维权援助案件300余件。组建271名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14个知识产权人民调解组织入驻知识产权“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积极协调沟通,推动合肥保护中心预审产业门类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医药产业。获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出台《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程序规定》,建立知识产权涉外企业名录和诉求处理机制,形成覆盖风险预警、纠纷应对、保险保障的全链条保护体系。积极实施海外预警项目评选与补贴政策,推广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按比例给予每家最高30万元的投保补贴。

注重协同联动,推动健全内外协作机制
  深化行政司法协同,落实《推进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二十条》,强化行政与检察协同机制,完善案件行刑衔接、反向移送和证据标准统一互认机制。
  拓展部门协作维度,联合市检察院等多部门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建设,2020年出台《关于建立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的备忘录》,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机制。2021年印发《关于公布首批合肥市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库名单的通知》,集成法律、技术、产业领域近200名专家智囊团队。
  2022年共同签署《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的合作框架意见》,构建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在合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合肥市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工作室,打造“行政+检察”一站式服务平台。
  创建合肥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联盟,新增公检法司等7家指导单位,吸纳成员超百家,夯实区域协作基础。拓展长三角合作领域,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和联盟,汇聚130家成员单位,参与制定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11项。深化长三角区域协作,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合肥市共10件商标入选长三角地区第二批重点商标保护名录,“中科大”“国轩高科”“长鑫”阳光电源”等4件商标入选《十二省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第二批)》。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协作,推动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跨区域案源移送、信息共享,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组建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公益服务团,构建“政府+机构+企业”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聚焦产业发展,着力提高转化运用效益
  适时优化调整支持政策,将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纳入市财政重点支持项目。建立健全高价值专利培育+高质量专利奖励+专利导航引领的高质量培育政策体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融资租赁+证券化+保险的金融政策体系、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作价入股三合一的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凝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共同参与的合力,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和金融资本的支撑作用。
  突出产业导向,全面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先后组织实施区域规划类、产业规划类、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近百项。2024年合肥市专利转让许可近2万件,比上年增长31%,完成全市36家高校、科研院所1.61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引导4131家企业注册盘活系统。
  创新设立“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2000万元,成立全省首个“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股权投资基金”6000万元。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知惠行”等专项活动,2024年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79.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利用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围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7家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投资5600万元,投资的安徽海马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启动赴港IPO申报工作。推动13家银行开发“知惠贷”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属金融产品近20只。合肥本源量子“高价值专利组合质押融资,化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

织密服务网络,优化科学高效管理服务
  持续健全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扩充预审领域,进一步发挥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作用。建成运营1万平方米的知识产权大厦,遴选近30家全国、全省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设立商标受理、专利代办、业务咨询、知识产权维权等职能窗口,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运行合肥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涵盖信息检索、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交易等20余项功能,推动嵌入区块链存证功能模块,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全周期服务。合肥市累计获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2个,实施专利导航项目70余项,发布专利导航成果45项。全市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重要网点7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6家,商标品牌指导站近百个,县区级知识产权公共节点6家,(志愿)服务工作站4家。
  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三年人才倍增”计划,人才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强,选聘25名知识产权专业仲裁员,成立安徽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院(合肥仲裁委知识产权仲裁院),为当事人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一条司法、行政之外新的有效途径。全市配备知识产权专员和联络员2135名,扩建知识产权专家库至152人,开展各类培训130余场。
  下一步,合肥市将锚定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样板城市”目标,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创载体,强化基础科学及前沿技术领域专利挖掘与布局保护,重点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及其组合,打造知识产权“全环节、全链条、全类型、全周期”保护体系,健全公共服务矩阵,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助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严立庆 柴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