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4-25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一跃”,是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通道的“金钥匙”。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迈上新台阶,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劲动能。
顶层设计:描绘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新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运用工作。《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聚焦“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在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益等方面作出多项部署。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切实将专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这一重大部署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指明了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迈向“货架”。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在基础研究突破、技术转化应用、人才培养储备、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梳理高校院所专利存量,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推动高价值专利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从盘活存量和做优增量两方面发力,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
为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我国支持科技创新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推动政策红利精准高效直达各类创新主体。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推动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进程。
当前,我国首次完成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134.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资源库,组织与45万家创新型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和匹配推送。2024年,全年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61.3万次,比上年增长29.9%,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达7.6万次,比上年增长39.1%。高质量专利对创新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持续支撑。
地方实践:打通转化运用“最后一公里”
加强专利转化运用,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引领下,各地各部门精准施策,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落地见效。
2024年,各地以“加快推动专利产业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累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6万场次,参与企业20余万家,路演推介专利3万余项,推动2万余件专利实现转化落地或达成合作意向,达成投融资意向金额200多亿元,产生广泛影响,取得积极成效。
广西开展“百校千项专利转化”行动,2024年,全区专利转让许可8931次,比上年增长33.78%;专利受让被许可10427次,比上年增长53.59%;达成开放许可专利1208次,全国排名第三。全区已完成对全区5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2.4万件存量专利的全面盘点。广西还推动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新加坡、老挝、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设立5个海外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工作站,向东盟国家合规推介专利167项,助力专利技术“走出去”。
江西着力探索建立专利转化运用常态机制,培育良好知识产权运营生态。2024年,全省专利转让2.0054万次,比上年增长38.2%;全省涉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广东省2024年专利转让和受让14.1万次,居全国首位;专利许可和被许可1.9万次,比上年增长29.21%。深入推进高校院所存量专利盘活,完成9.92万件专利盘点。
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活动,以“筑巢引凤聚天府,知产赋能促发展”为主题,聚焦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为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牵线搭桥,以政策合作、平台路演、企业沙龙等形式打出一套组合拳,实现专利技术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高能级精准对接。
在区域合作方面,湘粤渝三地举办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发布湘粤渝重点产业跨区域专利转化分析报告和三地专利开放许可分析报告。三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签署湘粤渝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框架协议,6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签署湘粤渝跨区域知识产权转化平台合作协议,15个专利转化项目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达成合作,签约金额达2亿元。广西联合粤桂多部门共同举办广西—粤港澳大湾区专利技术对接转化大会,现场签约粤港澳大湾区与广西合作项目10个,上线粤桂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促进知识产权跨区域协作。黄河流域“9+ 3”省(区、兵团)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盟成员单位签署《黄河流域“9+3”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盟专利转化运用合作协议》,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专利开放许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新设的一种专利特别许可,也是我国近年来拓展专利转化运用的一项创新举措。这项制度有利于提升对接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地在推动专利开放许可方面也作出诸多积极探索。甘肃组织专利开放许可专场活动3场(次),发布实施开放许可的专利90件;浙江诸暨开通专利开放许可系统,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发布和供需对接机制,畅通专利供需渠道,专利需求企业可按技术领域、许可费支付方式、关键字搜索等,对专利许可信息进行查询,实现云签约、快交易;山东淄博举办两场大型专利路演,架起“校企对接桥”,50件高校专利开放许可、20项技术转化落地,让“沉睡专利”变身产业“金钥匙”。
强链增效:增强重点产业竞争优势
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专利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将“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作为一项重点,围绕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出系统部署。
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制定《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全面促进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重点产业的竞争优势、扩大规模效益、提高协同水平和促进发展安全。
各部门指导地方、央企围绕人工智能等300余条细分产业链,开展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强化产业链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和战略协同,以知识产权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内蒙古出台《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实施方案》,强化专利运营平台建设,新建氢能、生物医药等10个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成乳业、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大数据平台。江苏布局支持建设25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7个产业专利导航基地,实施100余个产业专利导航项目,绘制知识产权资源分布图谱,加快推动高校创新项目落户地方、服务区域发展。河南面向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开展优质高效知识产权服务对接。广西举办首次专利转化大赛,在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3个赛道共评出获奖项目30个,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江西评选公布全省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涉及新能源、医药、有色金属等江西“1269”重点产业,各单位通过创新举措,有效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
创新浪潮奔涌向前,发展蓝图恢弘壮丽。从实验室的潜心钻研到生产线的轰鸣作响,从科技强国的坚实根基到经济强国的巍峨大厦,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这座“金桥”必将连接起创新与市场的无限可能,让创新引擎高速运转,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本报记者 李 春 孔国俊 李 元 颜 伟 杨会玲 祝 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