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新闻 > 

南昌西湖区:创新“三网合一”包保机制 打造食安治理“西湖样板”

发布时间:2025-05-01

近年来,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持续夯实食品包保责任,以“包保+”打造风险防控网、助推发展网、投诉处置网“三网合一”,将属地管理责任全面纳入食品安全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包保到户将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压实到“最小单位”,全力构建“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齐抓共管新格局,实现全区食品安全治理成效进一步跃升。

以上率下、以点及面、以夜继日,“包保+监管”织密“风险防控网”。以包保压实食品安全责任到人,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向全员、全域、全时铺开。

“多级联动”人人尽责。建立“区里带头+街道跟上+社区响应”三级包保体系,区领导带头扛起食品安全包保责任,主动认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88户次,按照“一级督一级”的形式,以“四不两直”开展大规模督导2次。聚焦属地街道社区,精选骨干力量担任食品安全协管员及信息员,将食品安全责任压实到基层末梢,共计选聘食品安全协管员20人、食品安全信息员164人,仅2024年度,即开展包保督导2.1万家次,实现包保人员配备率、数据归集率、任务完成率、问题整改率四个100%。

“一企一档”户户覆盖。建立市场监管部门与属地街道社区信息“双向联通”机制,综合“平台底数+走访实数”,动态梳理食品安全包保经营主体台账,确定各级包保主体名单。组织包保干部对包保主体逐家逐户再摸排,按照“业态分类+风险分级”双维体系,形成“一企一档”包保主体信息档案。以包保网格为基础,联合相关责任部门,针对网格内包保主体建立“一网格一群聊”管理模式,打造政策宣贯、隐患排查整治、矛盾纠纷化解融合型线上阵地,落实包保责任的“最后一米”。

“夜间监管”时时守护。为“不夜西湖”护航食品安全,将包保责任链条延伸至“八小时外”,联合属地街道社区、市场监管、商务、文旅、街区等单位,线下组建夜间联合监管队,通过“明查+暗访+智慧探头”三重监管模式,开展“扫街式”隐患排查。线上依托“网格微信群”,鼓励包保主体每晚打烊清扫后,主动拍摄后厨照片发在微信群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一日一提醒”直至督促整改到位。累计“夜间监管”70余天,发现问题79个,均闭环整改完成。

未病先防、未需先办、未呼先应,“包保+服务”精绘“助推发展网”。坚持服务跑在监管前,将每一名包保干部都打造为“流动服务点”,在服务包保对象中推动食品安全质量和企业发展质量“双提升”。

“证照指导”夯实基础。将包保干部作为经营主体与窗口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包保的食品及餐饮经营单位,常态化提供“帮办代办”“送证上门”“装修指导”“食安培训”等服务,帮助办理申领相关证照,指导装修布局合规改造,组织食安知识教育考核,将食品安全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累计提供各类服务70余次,覆盖包保主体50余户次。

“上门服务”激发潜力。督促包保干部以脚步走出与包保主体“心连心”的道路,常态化开展“上门走访”专项行动。推动“政策找人”,梳理与食品和餐饮经营单位相关最新政策,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部门相关政策,主动为包保主体送上“惠企政策大礼包”。推动“上门问需”,建立“包保干部+行业专家”上门问需机制,深入了解包保主体发展难题,助推包保主体。累计上门服务120余次,送出“惠企政策大礼包”89份,梳理包保主体需求72个。

“精准施策”护航前路。将“企业所需”变成“干部所为”,以包保干部“微力量”撬动部门协同助企发展“大格局”。由区食安办牵头,汇总包保主体经营困境及发展需求,整合多部门资源,形成“1+N+1”联动模式(食安办+相关部门+包保干部),以“一企一策”点对点精准帮扶,确保包保对象诉求得到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构建“问题收集-联合办理-跟踪问效”全链条服务机制。

事前宣贯,事中化解、事后跟踪,“包保+维权”扩容“投诉处置网”。通过“包保责任+维权服务”双轮驱动,打造食品安全投诉“预防—响应—巩固”三级处置机制,推动投诉处置从被动应对向系统防控转型升级。

“立体宣传”源头预防。组织包保干部、市场监管干部、行业专家组建“食安宣传团”,构建“报、台、网、端、微”立体化宣传矩阵,综合文字、图片、视频、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集知识科普、意见征集、互动问答为一体的食品安全宣贯活动,将食品安全知识送至街头巷尾,全面触达包保主体,持续提升其食品安全意识。2024年度组织集体宣贯活动6次,覆盖包保主体1.2万户次。

“线下接诉”拓宽渠道。督促西湖食品及餐饮经营单位全覆盖打造“信息公示栏”,上墙公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包保干部“两员一干部”任命信息、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张贴食品安全相关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牌,标明食品安全投诉电话及食安网格员、社区食品信息员联系电话,持续拓宽线下消费纠纷化解渠道,推动食品安全投诉处置“不出店门”。累计张贴信息公示牌4000余份,线下处置投诉80余件。

“跟踪回访”提升质效。以“回头看”跟踪问效,做实食品安全投诉处置“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包保干部紧密联系包保主体的优势,建立“二次回访”制度,对已办结的投诉举报,通过电话回访、实地核查等方式,重点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及同类问题复现率,向包保主体提供长效改进建议,进一步降低食品安全投诉数量,形成“投诉—处置—反馈—整改—回访”闭环链条。

(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