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06
如今,在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场围绕“青年挂面”小作坊的革新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青年挂面”产自当地青年镇,在周边小有名气。为升级发展这项传统产业,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推动制定“青年挂面”团体标准,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奏响乡村全面振兴新乐章。
面对挑战,积极谋变
青年镇历史悠久,拥有5项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氏挂面技艺名列其中。这座古老的城镇制作挂面的历史有近百年,挂面传统制作工艺历经数代传承不息。
现阶段,青年镇挂面产业已颇具规模,16家挂面小作坊聚集形成当地支柱产业,生产的挂面凭借独特风味,畅销重庆主城、南川、綦江、桐梓等地。
然而,伴随消费升级和竞争加剧,青年镇挂面产业的发展迎来不小挑战。更棘手的是,随着行业标准《花色挂面》(SB/T 3213—1992)于2016年1月1日废止,青年镇花色挂面的生产陷入无标可依的困境。
于是,突破瓶颈、谋求变革,主动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制定适用的标准成为青年镇挂面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准引领,阔步前行
为助力青年镇破解挂面产业发展难题,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主动出击,联合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及技术专家团队,精心制定并发布“青年挂面”团体标准(T/ CQCA 026—2025),详细规定“青年挂面”的术语和定义、原辅料、基本要求、质量要求、检验规则、标签等内容。
同时,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印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车间净化”行动实施方案》,依据“青年挂面”团体标准,以“打表推进、逐户验收”的方式,对小作坊开展严格督导检查,助力小作坊将团体标准融入日常生产过程,力求实现“一作坊一整改、一作坊一提升”。如今,青年镇超过50%的小作坊已完成整改,曾经简陋的生产环境焕然一新,设施设备全面升级。
万盛经开区出水吼面条加工厂便是这场变革的受益者。曾经,设备老化、生产环境简陋、产品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工厂的发展,市场销量停滞不前,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在关键时刻,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干部主动上门,深入调研生产难题,还邀请专家到现场,结合工厂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改进方案,耐心为员工讲解标准要求。
“真是多亏了市场监管局的帮扶,让我们明白只有按标准生产,才能做出好产品。现在,我们订单越来越多,员工收入也提高了。对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出水吼面条加工厂负责人罗玉旗感慨道。
党建赋能,升级产业
67岁的赵福先经营手工挂面坊已有40余载。面对时代变化,老人难免感到局促和茫然。
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党员干部杨斌了解到赵大爷的难处后,多次上门拜访,耐心为他讲解标准生产的好处:“赵大爷,您这手艺可是青年镇的宝贝,咱们得让这宝贝在更好的环境里发光发热。按照标准来生产,您的挂面就能做得更精致、卖得更好。”
在市场监管干部的引导下,赵大爷转变思想,积极投身作坊改造,原本昏暗潮湿的作坊被重新粉刷,通风和照明设备一应俱全。如今,赵大爷的挂面生意越来越红火,原本只能在周边邻里间售卖的挂面,现在通过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各地。
“全区的党员干部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引导小作坊在原料采购、生产流程上严格把关,提升产品品质,及时帮助小作坊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党建+’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蒋攀告诉记者,3月底,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青年镇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青年挂面”团体标准宣贯暨挂面生产加工小作坊提档升级工作推进会。
这场以“党建引领 标准赋能”为主题的推进会,构建起“党员结对帮扶+标准宣贯培训”双轮驱动模式,为挂面小作坊的标准化、产业化转型按下了“加速键”。接下来,万盛经开区还将紧密围绕“党建引领 标准赋能”理念,借鉴重庆小面的成功品牌经验,构建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全力打造“青年挂面”区域品牌,让“青年挂面”走出万盛,走向全国。
清晨的阳光洒满挂面晾晒场,也照进了挂面手艺人的心底。夜幕降临,电商平台上“青年挂面”的销售热潮正劲。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以党建为魂、监管为盾、服务为剑,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挂面产业的蜕变故事。
□本报记者 常 宇 通讯员 张雪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