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开展多维创新实践 建设营商环境标杆区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06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营商环境已成为衡量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上海市金山区市场监管局以“全市营商环境标杆区”建设为目标,锚定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通过制度创新、监管升级、服务优化的多维发力,构建起审批更高效、监管更智慧、服务更精准的营商新生态,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金山经验”。

制度创新: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金山区率先建成全市首个“证照联办”数字化平台,将企业开办涉及的营业执照申领、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14个高频事项整合为“一件事”,通过打通8个部门数据壁垒、重构审批流程,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依托电子证照全量调用(调用率100%)、AI智能审批(覆盖率85%)等技术赋能,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4小时,较全市平均水平快60%,材料提交量减少55%。截至2024年底,全区经营主体突破28万户。
  针对跨区域经营企业“多地跑”难题,金山区创新“标准统一、异地代收、远程办理”模式,与浙江嘉兴、江苏苏州等5市实现127项证照跨省通办,累计办理业务1.2万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60%。该机制有效破解了跨区域政务服务标准不统一、数据不互通的堵点。

知识产权赋能:打造创新驱动的生态闭环
  金山区发布知识产权“1+3+ N”创新体系,构建“知汇湾区”数字化服务平台,集成专利申请、质押融资等38项业务“一网通办”,材料精简40%;开发智能政策匹配模型,拆解市、区两级217项政策条款,实现“导航式”服务,企业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2%。针对本土文化IP保护,推出《农民画版权服务》专栏,利用区块链技术完成1200件作品确权,带动衍生品销售额突破2.3亿元。
  同时,构建“政策引导+平台赋能+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率先推出区级质押融资专项政策,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2023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7亿元,普惠贷款企业平均授信747万元,累计帮助4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此外,金山区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诉前调解机制,引入专业机构参与案件处理,平均处理周期缩短至35天,纠纷解决效率提升50%。实施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在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布局高价值专利组合3200项,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560家,专利预审周期从20天压缩至72小时。

精准服务:塑造全周期陪伴的营商温度
  针对医疗器械、食品经营等许可办理难点,金山区成立“小红鑫提前服务工作室”,提供从企业筹备到设立的全周期陪伴服务。通过整合流程、优化资源,助力多家企业平稳完成新旧厂址更替,降低迁移成本超300万元,实现服务模式从“一事一办”向“一类事统办”升级。
  针对抽检不合格企业,金山区推行“领导约谈+第三方专家帮扶”机制,监管部门第一时间约谈企业负责人,联合专业团队深入生产现场,从工艺优化、人员培训等维度制定整改方案。
  金山区瞄准预制菜产业新赛道,牵头成立全市首个预制菜行业协会,发布全国首个《儿童预包装膳食》团体标准。建设都市中央厨房特色园区,吸引72家企业入驻,2024年成立预制菜产业联盟,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监管革新:构建智慧协同的治理范式
  金山区打造“互联网+智慧监管”系统,整合大数据分析、风险预警模型,对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风险识别准确率提升70%。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监管资源精准投放、风险隐患实时预警,既保障了民生安全,又减少了对企业的不必要干扰。
  金山区发布《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构建涵盖监管流程、操作规范、结果公示的全链条体系。升级《轻微违法行为清单》3.0版,纳入66项免罚情形,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产业与质量双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金山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出纤维材料、无人机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培育“链主”“链族”企业3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44家,专精特新企业新增222家,跨国和民营总部达20家。
  同时,成立全市首个质量提升服务工作室,组建专家团队为企业定制服务清单,覆盖计量、标准、认证等全要素。建成计量科普展示馆、质量主题公园等文化阵地,搭建“金山市民看质量”平台,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格局。
  金山区通过营商环境的多维创新,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跨越,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数字化改革为工具,打破政务服务的“信息孤岛”与“流程壁垒”;以知识产权为纽带,构建创新驱动的生态闭环;以精准服务为温度,解决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以智慧监管为支撑,实现效能提升与公平竞争的平衡。

□上海市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 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