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 创新培育品质革命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07

  四月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蜂场上,蜂农王卫国正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他手中的智能采收器闪烁着蓝光,实时记录着蜂胶采收的温度、湿度等23项参数。这些数据将实时传输到8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杭州天厨蜜源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厨蜜源)数字中控室。
  与此同时,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杭州碧于天保健品公司(以下简称碧于天)研发中心里,首席质量官周萍教授正在操作一台价值200万元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屏幕上出现一连串高低不同的色谱峰,“这台仪器能精确检测出蜂胶中的多种多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鉴定蜂胶中的重要功效成分及其整体品质情况,确保每批蜂胶产品都符合我们严于国标30%的企业标准。”周萍说。
  这两个相距近百公里的场景,因同一个追求而紧密相连,诠释着杭州蜂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2024年底,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杭州市以及桐庐县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碧于天与天厨蜜源申报的保健食品制造领域标准名称“蜂胶软胶囊”被确定为企业标准“领跑者”,成为全国蜂胶保健食品行业高水平标准引领的新标杆。

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意见,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为基础,发挥企业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促进消费升级和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作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获得标准‘领跑者’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天厨蜜源总经理郑春强在领奖仪式上说的这句话,道出了两家企业长达五年标准提升工作的艰辛历程。
  蜂胶是由工蜂从胶源植物的芽孢或树干采集树脂等分泌物,与蜜蜂上颚腺、蜡腺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黏性胶状固体物质,在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巨大价值。2018年的一场“信任危机”,让整个蜂胶行业遭遇严峻考验。当时的蜂胶市场正经历原料掺假、功效虚标和行业标准严重滞后等问题。由于缺少企业标准分级分类的评估,“质量好的”蜂胶产品地位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阻碍了蜂胶产业健康发展。
  2023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在2014年启动“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和标准提升工程的基础上,提出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坚持标准提档、质量提升、品牌增效一体推进,再次启动“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提升工程。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选取蜂胶这个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组建了由监管部门、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标准攻坚联合体”。
  在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和桐庐县市场监管局的专项督导和全国蜂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与帮助下,碧于天、天厨蜜源两家企业开启了“标准革命”。
  “最难的是建立原料标准。”天厨蜜源技术总监王磊记忆犹新。为了准确测定蜂胶中的活性成分,企业引进全套德国进口检测设备,并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蜂胶特征成分数据库”。经过上百次对比实验,最终建立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蜂胶国家标准的补充,更加准确地判定蜂胶品质。
  桐庐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江立勇每周都要到企业“报到”。我们不是来检查的,是来服务的。”他带领技术专家,帮助企业梳理标准提升的关键点。
  碧于天则把突破口放在生产工艺上,在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胶专业委员会主任吕泽田的指导下,公司作为第三起草单位,协助牵头单位做好《蜂胶生产技术规范》关键技术指标的把关及文本修改工作。“确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非常烦琐。”周萍说。为了一个数据,团队经常进行数以百计的对比实验。

从“蜂场”到“实验室”的接力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要确保原料达标,必须从产业链最前端的蜂农抓起。
  作为“中国蜂产品之乡”,浙江西北部的最美县城——桐庐不仅将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舌尖上的美味,还通过全产业链的精心打造,形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共赢模式,让蜂产品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天厨蜜源组建蜂农服务团,服务团团员经常带着投影仪、检测设备和教学模具,深入一个个养蜂场。“第一次培训时,很多蜂农觉得我们太较真。”技术员高佳记得,当他要求大家统一使用食品级不锈钢工具时,有名老蜂农当场反驳:“我爷爷用竹片刮了一辈子胶,不也好好的?”
  改变发生在一次对比实验后。高佳用传统方法和标准方法分别采收蜂胶,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方法采收的蜂胶,其总黄酮含量高出42%。“看到数据,老蜂农们都不说话了。如今,这名曾经发出质疑的老蜂农已成为标准采收示范户。”高佳说。
  每年两次的培训,是蜂农们集中充电和交流经验的好机会。“秋冬季培训时,收购企业对大家的二次返利是蜂农们最喜欢的环节。当年原料合格率达到或超过采收标准的,蜂农将获得15%的返利,这是对追求高质量、高标准的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着30年养蜂经验的江苏盐城老养蜂人何继清高兴地告诉记者。
  碧于天打造“数字蜂场”系统,在不少乡镇建设标准化采收站,配备空调、除湿器等设备。“以前采的胶经常发霉,现在有了专业场地,质量有保障了。”蜂农李大姐说。同时,在云南、湖北、江苏等主要产区,碧于天的合作蜂农都配备了智能终端。扫描蜂胶二维码,就能看到当天采收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就像给蜂胶办了‘身份证’。”蜂农季国章说。这套系统使原料合格率从78%提升至95%。

从“执行者”到“制定者”的攻坚
  2020年8月,一场关于蜂胶国际标准的讨论正激烈进行。“蜂胶乙醇提取物的提取溶剂浓度问题、蜂胶中总黄酮检测方法问题,这两个问题中国与国外专家的意见完全不同。”回忆起当年的争论场景,周萍仍记忆犹新,“我国是世界上蜂胶第一生产大国,也是第一出口国,国际标准的制定对于中国保持行业的主导地位有积极意义。关键质量指标的确定,关系到中国蜂胶市场的走向。”
  在吕泽田的带领下,碧于天、天厨蜜源组织国内该领域核心专家们提前召开预备会议,预计分析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讨论并形成应对预案。在接下来的视频沟通会上,专家们始终保持认真负责、勇于担当、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向项目负责人提供了翔实的研究数据,通过多轮协商与讨论,终于让各国专家都认可了中国方案,保证了中国蜂胶在国际标准中的适宜性,体现出了中国蜂胶的优势指标。
  “我们录制了一段长达13分钟的视频,通过将上百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剪辑,最大限度支持论证我们提出的检测方法和相关指标,将其进行全英文配音并添加字幕后连夜发给项目负责人,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研究数据打动他们。”王磊说,“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过去国际标准由欧美主导,现在我们有了话语权,这意味着中国方案将成为世界规则。”
  2023年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蜂胶国际标准》发布,是目前蜂胶原料品种覆盖范围最全,质量指标最科学、最全面的标准,蜂胶的国际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动。碧于天、天厨蜜源的努力得到了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中国蜂产品协会的赞扬,碧于天公司检测中心因此成为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胶联合第一实验室。
  2024年7月,在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标准化中心的指导下,两家公司开始谋划和参与八部门关于企业标准“领跑者”申报事宜。为保证蜂胶类产品的高品质,结合国际标准,两家企业提出可量化并能反映该类产品差异水平的总黄酮、咖啡酸、总抗氧化能力3个核心指标以及高良姜素1个创新指标,并参与了该技术方案的专家答辩。最终,双双被确定为保健食品制造领域、标准名称为蜂胶软胶囊的企业标准“领跑者”。
  夜幕降临,碧于天的研发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周萍教授团队仍在继续攻关蜂胶真伪鉴别新技术,这项突破可能催生新一代标准。而在大别山的蜂场里,李大爷小心地锁好蜂箱。月光下,箱体上“标准示范蜂场”的金属牌熠熠生辉——这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标准交融的见证。

□本报记者 周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