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08
那是前年的3月。窗外的玉兰正将积蓄一冬的芬芳绽满枝头,窗内握着电话听筒的我却愁眉紧锁。
“我的处罚信息明明修复了,怎么系统里还能查到?”
电话那头的焦灼叩击耳膜。信用修复是为企业重振旗鼓的暖心工程,可随着信息化浪潮奔涌,数据壁垒、多头修复等新问题如同暗礁,让航船频频搁浅。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交织成网,裹挟着焦虑与期待,将我的心层层缠绕。
4月春雨淅沥时,我们启动了对信用修复机制的“深度体检”。调研对象聚焦经营主体,同时覆盖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高频信用信息使用单位。那些在热线中翻涌的困惑,在对话里沉浮的诉求,此刻都化作问卷上精准的问题——“您是否遭遇过信用信息更新延迟?”“更看重修复效率还是流程规范?”每个选项都凝结着现实的温度。
5月,榴花绽放。我们带着问卷走进企业车间、金融机构。在渝北区某工业园区,负责人老张攥着发皱的信用报告倾诉:“就像伤疤痊愈了,可疤痕总被人掀开看。”他的比喻让在场者心头一震。基层市场监管干部小周则展示着密密麻麻的待办清单:“每天要处理几十件修复申请,系统却时常卡顿。”这些具体的痛点,在座谈会记录本上洇出深深墨迹。
6月的星光见证着攻坚时刻。几千份调查问卷化作数据洪流,在深夜的办公室里奔涌。为精准呈现“遭遇信息更新延迟”的具体情形,我们反复比对样本;为论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必要性,案例库累计更新几十稿。当报告终稿在夏至日出时分定格,显示屏的微光里,我仿佛看见千万经营主体期盼的目光。
7月流火,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像精密的手术团队:技术组破解系统卡顿的“血栓”,法规组疏通多头修复的“堵点”,服务组编织信用指导的“防护网”。与发改委签署互认协议那日,印章落下的脆响如同破冰之声。而针对游离在监管之外的民间征信网站,我们以翔实证据编制的专报,即将叩响更高层级的门环。
8月,捷报伴着蝉鸣而至。当《民间征信网站信用服务存在诸多不规范亟待重视》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喜讯传来,办公室内沸腾如热辣滚烫的火锅。更令人振奋的是,某企业负责人来电:“现在修复信用就像高铁购票,再不用辗转多个窗口了!”这朴实的话语,胜过所有奖章。
转眼间,又是玉兰含苞时节。窗外新绿已攀上信用处的玻璃幕墙,窗内咨询热线依旧繁忙,此起彼伏的感谢声中,我听见冰层消融的声响。键盘仍在编织思想的经纬,而那些曾被信用枷锁困住的企业,正带着修复好的翅膀,掠过巴渝的青山绿水,飞向更广阔的晴空。
这段调研历程,让我深切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密码,往往藏在带着露珠的泥土里。当我们认真倾听经营主体的心跳,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就会生长出温度;当改革的刀锋对准真问题劈砍,不断完善的制度终将化作护航发展的阶梯。信用修复不仅是数据的更新,更是信任的重建。它如同春风化雨,润泽的是营商环境,激发的是经济活力。而这一切的起点,是那颗为民解忧的赤子初心——在时代浪潮中,唯有将根系深扎实践沃土,才能让政策的枝桠结出惠及千企万户的硕果。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