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记分制”按下电梯安全“守护键”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14

  电梯安全,关乎百姓“上上下下”的幸福。截至2025年4月,江苏省泰州市在用电梯总量突破4.3万台,老旧电梯占比逐年攀升,维保乱象频发,困人故障时有发生。如何破解这一民生痛点?泰州市市场监管局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出台《泰州市电梯不良维护保养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量化记分、闭环管理、智慧赋能、联合惩戒”四位一体监管模式,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为电梯安全管理提供了“泰州方案”。

直面困局:用制度倒逼责任落实
  “电梯突然停在8楼,门打不开,吓得腿都软了。”回忆起被困经历,家住润州花苑的李女士仍心有余悸。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泰州市使用超过15年的老旧电梯2400余台,近5年累计发生困人故障9000余次,日均接警近5次。随着电梯“老龄化”加剧,机械磨损、部件老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部分维保人员“走过场”“假维保”等行为,更让安全情况雪上加霜。
  泰州市市场监管局调研发现,电梯维保行业长期存在三大顽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维保人员未持证上岗,技术能力不足,甚至“一人管百梯”;低价恶性竞争,企业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现象普遍;监管手段滞后,传统“以罚代管”模式对一线维保人员个人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导致“企业被处罚、人员不触动”的现象频现,责任传导“上热下冷”。
  “电梯安全不能仅靠事后救援,必须从源头规范维保行为。”该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处长周明明表示,“《办法》的出台,就是要直击行业痛点,用制度创新倒逼责任落实。”

靶向施策:创新举措直指问题根源
  过去,电梯维保人员违规行为监管缺乏细化标准,监管部门常面临“如何管、管什么”的困惑。《办法》将虚假维保、未按时作业、伪造记录等38类常见问题纳入清单,按风险等级划分为1分至12分五档,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如擅自短接门锁安全回路直接扣满12分,人员需脱产培训。“过去违规成本低,现在扣分直接挂钩饭碗,谁还敢糊弄?”泰州安捷电梯公司技术主管坦言。
  针对维保单位“重业务轻管理”问题,《办法》构建“检查—记分—培训—复核”闭环机制。
  在检查环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检验机构,每月按比例抽查维保质量;在记分环节,违规行为实时录入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生成电子档案;在培训环节,被扣分人员须脱岗参加为期5至10天的专项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返岗;在复核环节,培训考核资料须报市场监管部门备案,记分方可清零。
  “闭环管理让企业再也不能‘一罚了之’,必须从内部管理上找原因。”江苏天明电梯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增设维保质量考核小组,每月自查自纠。

智慧监管:大数据“说话”提升效能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揪出隐患?泰州市市场监管局依托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归集全市电梯维保记录、故障报修、检验检测反馈等数据,通过AI算法生成“风险热力图”。系统自动标记维保记录异常、投诉多的电梯,推送至监管部门优先排查;市民扫码即可查询维保人员资质、记分记录及历史工单,发现问题可一键举报;平台记录每一次维保操作轨迹,确保问题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过去靠人力抽查,现在大数据‘说话’,监管效率提升70%以上。”海陵区市场监管局特设科负责人李国库介绍。
  针对部分企业“罚而不改”现象,《办法》首创跨部门信用联动机制:
  记分结果纳入维保单位绩效考核,扣分满12分的员工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受到行政处罚或累计出现3次以上扣分满12分的,记分信息同步接入“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管档案”“电梯综合信息平台”,与发证部门证件复审和电梯行业协会等挂钩,形成“一地违规、全域受限”的信用约束。此外,对一个记分周期内,扣分满12分人员占比20%以上的单位,监管部门实施行政约谈,实施重点指导。
  “电梯安全没有终点。”泰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张汉钢表示,“我们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用创新解难题,确保市民的每一次出行都安全无忧。”

□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