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分类施策 审管联动 技术赋能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15

  为切实解决群众诉求、规范市场秩序,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市场监管局以问题为导向,推出“三个一”创新举措,分类施策、审管联动、技术赋能,有效遏制冒用身份信息登记公司管理人员、不及时办理变更登记等违法行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柳州经验”。自2024年9月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已高效办结25起不实登记案件,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分类处理:一张指引明晰路径
  柳州市率先出台《处理公司管理人员不实登记操作指引》,明确不实登记行为定义、适用范围及处理流程,并针对不同情形实施精准分类。
  历史遗留问题柔性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前备案的财务负责人,提交书面申请、佐证材料及承诺书,经核实后即可快速处理。
  重点违法行为刚性约束。对冒用身份信息登记董事、监事、经理等人员,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后违规备案财务负责人的行为,经调查核实后依法撤销登记;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怠于变更问题限期整改。针对已离职但未变更登记的管理人员,申请人提交离职证明及承诺书,经核实后直接处理,倒逼企业履行变更义务。

审管联动:一份承诺强化信用
  将信用承诺机制贯穿登记撤销全流程,形成“承诺—核查—追责”闭环。
  承诺担责。申请人自愿承诺信息真实性,并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
  协同监管。登记机关负责核实与撤销登记,市场监管部门严惩提交虚假材料行为。
  动态纠错。若发现虚假承诺,立即撤销审批并恢复原登记状态,确保信用机制刚性落地。
  通过审管联动,企业变更登记的法定义务进一步强化,市场信息透明度和交易安全性显著提升。

技术赋能:一套经验创新涤除
  借鉴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升级经验,创新实施信息涤除机制。
  公示透明。将不实登记人员姓名替换为“依不实登记决定书(文书号)涤除”,身份证号码替换为“××××××××××××××××00”,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开,消除群众对就业、征信的担忧。
  源头治理。通过技术手段阻断虚假信息传播链条,既保障个人权益,又维护市场数据权威性。
  这一举措从根源上破解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成为优化政务服务的标杆实践。
  柳州市“三个一”机制以系统思维破解管理难题,通过分类处理实现精准施治,依托信用承诺强化主体责任,借力技术手段推动长效治理,为市场准入退出改革提供了创新样本。

□蒋照华



编 后
  柳州市以系统性改革思维直击经营主体登记顽疾,为破解不实登记难题提供了兼具温度与力度的创新样本。该机制通过分类处理构建精准治理框架:对历史遗留问题柔性化解、对违法行为刚性约束、对怠于变更强化倒逼,既彰显执法弹性,又守住法律底线。审管联动环节引入信用承诺闭环,以“承诺—核查—追责”链条重塑企业主体责任,将信用约束转化为市场自律的内生动力,有效提升监管效能。而技术赋能的涤除机制更凸显智慧治理理念,通过信息脱敏公示与数据源头治理,在保障公民隐私与维护市场数据权威间找到平衡点。三项举措环环相扣,形成从准入到退出的全链条治理闭环,不仅快速破除积弊,更通过制度重塑推动营商环境优化。这种将法治刚性、信用柔性、技术韧性有机融合的改革逻辑,为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