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食品标签怎么看?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20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一日三餐会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但生活中总避免不了购买一些预包装食品,比如饮料、零食、面包等。如何“阅读”食品标签,选择更加健康的食品呢?

3招看懂食品标签的“基本盘”
  配料表看“排名”。看懂配料表,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看排名:排名越靠前的配料,在食品中含量越大,不过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按照这个原则,消费者根据配料表的前几项就能选出适合自身健康需求的食品。比如,配料表前3位里有白砂糖、果葡糖浆、蔗糖等配料的食品,建议购买时在心里亮个红灯,少买少吃。至于有些配料表里一长串不好读、不好念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则无须担心,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危害健康,甚至还会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营养成分看“比例”。营养成分表主要展示几种核心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一些人不明白食品营养成分表中的NRV%代表何意,可以将它简单理解为“每吃100克或100毫升这种食物,就能完成多少营养素的每日摄入任务”。面对一款食品,我们希望它的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等营养成分比例高一点,而钠、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等成分的比例低一点,根据这个原则,就可以在相同种类食品中选出更健康的产品了。
  重点关注这3项。近期新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强制企业标示糖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再加上标签上原本就有的钠含量,消费者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低糖、低饱和脂肪酸、低盐的食品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的推荐,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日常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下,换算下来就是控制在每日18.9克~23.9克;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根据这些数据,再结合营养标签,就能判断出该款食品是否健康。
  因为食品标签上会直接显示糖及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所以额外需要计算的是钠含量。由于食物中其他的钠来源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钠的NRV%可以粗略当成食盐的NRV%,直接看其所占的百分比就能心中有数。根据每天摄入5克食盐计算,每天应摄入的钠为5克×39.3%≈1.965克。因此,钠的NRV%是按照每天1965毫克计算的。

食品标签“越来越好看”
  《通则》还对食品标签的其他内容要求进行了升级,一些重要信息显示将更加规范化、模块化,可读性也更强,对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友好。
  扫码就能看、听食品信息。《通则》鼓励企业在包装上增加数字食品标签,扫描二维码就能听、看相关信息,还要求扫描后一级页面直接显示核心内容,不能有广告干扰。
  哪天过期一眼看清。《通则》要求企业同时标注生产日期与保质期到期日,还明确要求如果采用“生产日期见包装”形式,应明确告知消费者具体位置在哪里。
  标注八大过敏原更安全。《通则》强制要求在商品包装醒目位置标注至少八大类致敏物质,包括:麸质、甲壳纲类动物及制品、鱼类及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花生及其制品、坚果及果仁类制品。这对过敏人士来说,是确保其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
  “0添加”宣传已成历史。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可能会被“0添加”“不添加”等字样吸引,但很多时候反而遭遇隐藏陷阱。比如,宣传写的“0添加蔗糖”,但配料里加了不少果葡糖浆。这些误导消费者的说辞将成为历史,也能让人们更加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避免产生食品安全焦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通则》对无糖、无热量、无反式脂肪酸等有明确的规定,只要符合国标的产品,是可以标注无糖、无热量、无反式脂肪酸的。
  尽管《通则》在2027年3月16日才会正式实施,但这两年的过渡期也给了消费者一个挑选预包装食品的“附加指标”:哪些企业更快、更好地落实《通则》,或许也正显示了其对食品安全、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自身产品品质的自信。

练就火眼金睛防“坑”小技巧
  想要彻底“玩转”食品标签,避开那些容易迷惑消费者的隐形坑,还需要了解一些小技巧,熟悉一些食品品名、标签中的代表性描述措辞等。
  全麦/粗粮。有些声称全麦的产品实际全麦粉含量未必高,在选择时不仅要看品名,更要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起酥、派。起酥类、派类食品的制作方式决定了其脂肪总量通常很高。因此,可以用“起酥”字样来简单筛选掉一些高脂、高热量食品。
  深炸。“深炸”食品口感酥脆,但这种高温油炸工艺不仅大大增加了脂肪含量,长时间高温油炸还可能增加成品中苯并芘、多环芳烃等致癌物的含量。
  千层。传统工艺中要做出多层结构,往往要用到奶油、糖浆或果酱等作为叠加隔层,这使得成品往往高糖、高脂、高热量。
  消费者掌握一些食品标签知识,就像是给自己配备了一个让预包装食品显形的“魔法棒”,帮助避开“陷阱”,快速挑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健康食品。

来源:“科普中国”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