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稻花湾”里看振兴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5-21

  在上海市金山区的阡陌田野间,稻浪随风起伏,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近年来,一场围绕稻米产业质量提升的变革在这里悄然展开。这一变革的背后,离不开金山区市场监管局的积极助力与朱泾镇农业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该局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朱泾镇稻米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朱泾镇,作为金山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坐拥3万余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当之无愧的“金山粮仓”。然而,过去长期存在的产销分散、产业链断裂、综合效益低下等问题,如同层层迷雾,阻碍着稻米产业的发展,也让当地农民和企业在市场浪潮中举步维艰。
  为打破困局,在农业龙头企业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致农业)的牵头下,朱泾镇凝聚多方力量,成立了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并重磅推出稻米区域公共品牌“稻花湾”。这一举措,恰似一束光,照亮了朱泾镇稻米产业转型升级的前行道路。
  金山区市场监管局敏锐捕捉到产业发展需求,迅速行动,以监管为盾、以服务为矛,全方位助力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在监管层面,该局构建起全链条、无死角的监管网络。从水稻播种育苗的田间地头,到稻谷加工生产的车间厂房,再到大米流通销售的农贸市场,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严密的监管视野。通过高频次、高标准的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该局督促加工企业严格遵循生产标准,将不合格产品牢牢拦截在市场之外,为消费者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在服务提质方面,金山区市场监管局更是不遗余力。该局会同属地政府、盛致农业等主体,共同推进“朱泾镇稻米产业质量提升”项目。该项目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更是联农带农、促进就业增收的惠民工程。项目实施后,稻谷收购价提升至每公斤4.3元,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真金白银鼓了农民的腰包。目前,金山区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4234.25亩,辐射带动200余户农户,成员农户年均增收2.2万元。同时,项目还创造了大量临时性就业岗位,累计用工达1897人次,让周边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朱泾稻花湾稻米加工贮藏保鲜一体化产业化”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带动500多户稻米种植户,种植面积拓展至4万亩,帮助农民增收300多万元。展望未来,“稻花湾”品牌大米年销售量有望突破6万吨,实现销售额2.5亿元的目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不仅提供精准的政策指导,还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协助企业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制定企业标准,进一步提升了“稻花湾”大米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为拓宽产业发展格局,金山区市场监管局联合朱泾镇,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联盟。联盟的成立,搭建起了长三角地区稻米产业交流合作的桥梁。通过资源共享、技术互通、经验互鉴,朱泾镇稻米产业得以博采众长,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如今,行走在朱泾镇,“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盛致农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依托智慧育种技术培育优良稻种,运用高标准种植管理模式守护田间品质,借助精深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从源头上牢牢把控稻米质量。同时,“五统一”模式(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确保了稻米产量与质量的双重稳定,让“稻花湾”品牌愈发响亮。
  “如今种稻更有奔头了!”一位朱泾镇的老稻农满脸笑意地说道。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变革给当地带来的深刻变化。金山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朱泾镇稻米产业发展动态,深化政企协作,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推动稻米产业向更高质量迈进,让“稻花湾”的稻香飘得更远,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吴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