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新闻 > 

无锡“无感”监管释放“有感”效应

发布时间:2025-05-22

5月19日清晨,江苏省无锡经开区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像往常一样打开明厨亮灶在线监控平台。屏幕上,高浪路一家餐饮店的员工未戴口罩进入厨房专间的画面被系统自动捕捉、截图并示警,辖区分局随即督促整改——整个过程无需执法人员上门,企业经营秩序未受干扰。这是无锡市场监管系统探索“无感监管”的日常一幕。

针对经营主体集中反映的“检查频繁”痛点,无锡市场监管系统以科技为支点,在食品经营、特种设备、经营主体公示信息检查等领域推行“不见面检查”与包容审慎监管,构建起一套“无感监管”体系。数据显示,今年截至4月底,全市开展“双随机”抽查任务1616个,抽取检查对象32736家,现场检查次数同比减少近1.8万家次。

从“人盯人”到“数据盯风险”:科技重塑监管逻辑

在餐饮行业,后厨监管曾因隐蔽性强、基层执法力量有限成为“老大难”。如今,经开区近600家餐饮企业的后厨监控全部接入监管系统,执法人员通过屏幕即可实时掌握卫生状况。系统还升级了病媒生物轨迹捕捉等功能,进一步降低后厨食品安全风险。“一年内仅上门检查一次,平时通过监控平台关注,既减轻了迎检负担,又让员工时刻绷紧安全弦。”海岸城炉鱼负责人的评价,道出了企业对新模式的认可。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同样因科技赋能实现跃升。滨湖区一家游乐场的设备因未完成运营前自检触发预警,监管人员3分钟内电话核实情况并提醒企业完成自检;通过“无锡特种设备监管”小程序,全市近5万家特种设备企业的设备运营、维护信息一目了然,系统通过维保记录、故障率等数据分析归并重复检查对象,减少上门次数。若发现设备超期未检、操作人员证书过期等隐患,系统即刻预警。

“传统的‘人海战术’监管方式难以适应安全监管要求,光是查阅台账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并容易打扰企业。通过数据跑路,监管人员如同拥有‘千里眼’,可以线上对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缩短了检查周期,提升了监管效率。”无锡市市场监管局特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电梯为例,今年以来,通过数据比对分析自动识别异常运行等隐患,实时推送预警信息至企业和监管部门,累计处置预警信息2085条,经数据分析转化为现场监管25起,监管精准度和效能大大提升。

检查少了,问题多了:监管强度不降反升

“无感监管”并非放松监管,而是推动监管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对基层执法人员而言,“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成常态;对企业来说,则是“上门检查少了,自查问题多了”。

近期,无锡市市场监管局针对医疗机构特种设备安全开展培训,重点讲解安全管理职责、隐患排查等内容。一家医疗机构代表对照培训内容自查,竟发现近40个问题。“以前执法人员上门检查,我们在一堆表格上打勾,也搞不明白到底哪些是安全隐患点。现在专业培训赋能,事后的处罚变成了事前提醒预警,这种被服务的体验感是我们需要的。”该代表坦言。

据了解,今年无锡市特种设备现场检查时间压缩30%,但问题发现量没有同比减少,企业自查甚至暴露出新领域风险。一名企业负责人的话体现了认知转变:“以前总觉得监管是找麻烦,现在发现监管部门比我们更懂如何防风险,企业在合规经营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无感监管’模式只是减少了执法人员的现场检查,但并不会弱化其他替代性要素的现场监管,不会降低整体的监管标准与强度。”无锡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现场与无感监管需要不断完善数据归集、整理和应用的方式方法,监管也会随着体系的优化越来越到位。

“白名单”激励:越诚信越轻松的正向循环

目前,无锡市场监管系统已完成对全市“专精特新”“准独角兽”“雏鹰”“瞪羚”等企业引入“柔性监管”模式。依托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设置标签,筛选了4883家检查对象并建立了“白名单”。涉及名录上的企业的任务添加绿色标记,方便检查人员识别并导入省市场监管平台设立柔性监管检查对象子库,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

该局信用风险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如果一直合规,检查频率自然会降低,企业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创新上。但一旦发生不良记录,系统将动态调整“白名单”范围,对企业信用等级直接降级,监管部门将增加检查频次。企业为了保住“白名单”身份,更主动规范经营。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祝富 通讯员  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