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6-04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特殊食品产业作为大健康领域的新蓝海,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对浙江省湖州市特殊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客观分析产业发展优势及其所面临的短板,为培育特殊食品产业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相关建议。
产业现状
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目前,湖州市共有特殊食品生产企业21家,数量居全省第三;全市共获批保健食品注册证书107个,保健食品备案凭证60个,产品类别主要为片剂、粉剂、颗粒剂以及硬胶囊剂等。
在细分领域上,湖州市生产销售保健食品制剂的企业占比达90%以上,典型代表企业包括正大青春宝、民生健康、如新等;生产销售原料提取物的企业共有5家,以天草、华茂、圣氏等为代表。近年来,全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紧跟市场风向,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在各自领域占据着较为可观的市场份额。
在产业分布上,安吉县保健食品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生产企业数量为9家;南太湖新区、德清县和长兴县分别拥有5家、5家和2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
从经营层面看,湖州市现有特殊食品经营企业5346家,业态涵盖商超、母婴店、药店等,分布合理、下沉度高,为特殊食品市场的活跃度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弥补湖州市一直未有特医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的短板,湖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挖掘特医食品行业的发展潜力。日前,位于南太湖新区的浙江鑫禾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2款特医食品通过注册现场核查,成为了全市首家特医食品生产企业。
发展优势
食品加工产业基础良好。截至2024年底,湖州市获证食品生产企业达到96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有40家,规上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52亿元。全市食品加工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特殊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湖州市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集聚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企业190家,年营收368.7亿元,同比增长8.7%。湖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通过奖励现金、制度帮扶等鼓励生物医药企业涉足特殊食品领域。正大青春宝、核力欣健等一批传统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健康食品领域产品研发申报,积极发展其业务板块。
地理区位交通设施优越。湖州市地理位置优越,2小时交通圈覆盖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不仅为生产型企业提供了便捷的物流运输条件,还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源的汇聚。同时,湖州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相关部门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出台了多项增值化服务举措,积极承接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产业转移,其中不乏民生健康、营养领域的特殊食品企业。
存在问题
尽管湖州市在发展特殊食品产业方面具备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不足。尽管部分企业在细分领域内具有一定优势,但整体产业规模仍相对较小,尚未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品牌。特别是特医食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获批生产的品种较少。
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硬核产品。部分企业产品功能剂型单一,生产工艺也较为传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缺乏竞争力。特医食品行业研发壁垒较高,研发周期较长,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也是本地特医食品产业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
获批周期漫长,企业投入成本高。特医食品需经过市场监管总局的严格审查才能获得注册批准,审查周期漫长且技术门槛高,企业需要持续投入大量成本维持生产条件和研发团队。
对策建议
为推动湖州市特殊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注重培育帮扶。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行业调研、建立常态化政企交流渠道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状况。同时,建立专家帮扶队伍,重点扶持有意愿、有条件生产特殊食品的企业,着力解决产品注册、备案等关键问题。
扩大品牌规模。鼓励企业承担或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定,不断提高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通过加强资金扶持、简化审批流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手段,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壮大。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产学研创新平台组建(例如南浔区与江南大学共建未来食品产业创新中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加大政策奖补力度,提高特医食品的奖励标准,并将获批保健食品及企业技改升级纳入补贴范围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特殊食品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湖州市在发展特殊食品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孙建新 李明财 杨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