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6-25
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经济规律如何决定古代历史走向?翻开波音的《粮食、运河与白银》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中知晓答案。此书另辟蹊径,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钱、粮等经济要素出发,以扎实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中国历史发展的别样图景,让读者得以从经济学的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演进。
作者写作力求从细微处见雄奇,用通俗诙谐的文笔展现鲜活的前沿知识。在书中,作者选取粮食、运河与白银这三个关键的经济要素,深入剖析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历史经济画卷。作者指出,“在古代社会,与军事、祭祀和礼乐这些国之大事相比,钱与粮是更为底层、更为本质的国之大事”。有了粮食,才有人口;有了人口,才有税收。古代中国的税收大多来自农民,亿万个自耕农上交的钱粮支撑了中央王朝。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在古代社会,人口数量是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人口减少和饥民遍野,会让一个曾经强盛的王朝陷入不稳定的危局。
粟、黍和菽,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它们已无法满足需要,小麦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东方的历史。战国时期,小麦逐渐成为各国粮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秦国。从地理上看,秦国靠近西域,当地接触小麦这种作物的时间必然很早。而且,秦国拥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适合粟、麦轮种,让秦国四季粮食充实。秦国最后坐大,统一天下,是有着雄厚基础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国后期秦军能够连续作战,相当大的一部分经济基础应该来自关中平原出产的小麦。
运河,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历史的多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早期的运河以军事目的为主,但越到后来,运输粮食等物资的用途就越发凸显。北宋时期,大运河的运输量基本与唐朝持平,最多时曾经达到每年八百万石粮食,超过了唐朝的最高纪录。后来,隋唐大运河改头换面,变成了京杭大运河。它不仅是王朝的一条运输粮食的食道,更是王朝的坚强脊梁,撑起中华王朝的庞大身躯,体现经济发展与政治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正是严重依赖大运河,才让元朝和之后的封建王朝在时局动荡时苦不堪言。白银,作为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货币形式,其流入和使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变革。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入白银。白银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传统的赋税制度,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经济的转型。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通货膨胀、经济依赖等,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美洲白银无法再输入明朝时,大明王朝因钱荒就谢幕了。
此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认识到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对于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知识盛宴,能够激发我们以更加多元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历史。另外,此书延续了作者一直努力追求的写作原则——“史实不恶搞,恶搞不史实”,在面对史实问题时,注重证据和逻辑,严肃认真;对于不涉及史实的部分,用活泼、时尚的语言,让读者在愉悦中阅读历史,感受历史的趣味。
□甘武进